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与实践
尹逊娟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271200
引言
随着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向全面育人的转变,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语文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其丰富的文本资源与情感内涵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to 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情感教育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情感教育边缘化、形式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因此,深入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与实践路径,对丰富语文教学内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核心途径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核心途径。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多蕴含丰富的情感元素,如母爱、友情、家国情怀等,通过情感教育可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并表达这些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文情感基调的分析,如《慈母情深》中母亲劳作场景的描写,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可提升情感表达能力。这种基于语文学习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稳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情感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支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传递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传递的奉献精神,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通过情感共鸣与反思,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理解责任、诚信、尊重等道德情感的内涵,如在《诚实的孩子》课文学习中感悟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情感浸润式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人格形成,帮助学生成为情感丰富、人格健全的个体。
(三)激发语文学习动力的内在源泉
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内在源泉。当语文学习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会显著提升。生动的情感化教学能让语文知识变得鲜活,如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可增强学习的投入度。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获得的愉悦体验,如读懂一篇感人文章后的成就感,会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动力,使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形成“情感体验—兴趣激发—深度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情感教育实施的边缘化与形式化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边缘化与形式化问题。部分教师仍将教学重心放在语言知识传授上,仅在课文总结环节简单提及情感目标,如“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爱护动物”,缺乏深入的情感引导。情感教育形式单一,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如分析课文情感时采用“段落大意 + 中心思想”的固定模式,未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情感教育流于表面,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情感教育方法的单一化与低效性
情感教育方法的单一化导致实施效果低效。教师多采用理性分析的方式传递情感,如通过讲解写作背景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缺乏感性体验的引导。互动方式简单,如提问“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重认知轻体验的方法,不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导致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形成真实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
(三)情感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从教师层面看,部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内涵与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情感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不了解儿童情感发展规律,导致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教学中缺乏对文本情感点的挖掘能力,如未能发现《桂花雨》中蕴含的乡愁情感。从教材层面看,现行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编排零散,缺乏系统性设计,如爱国情感教育多分布在特定主题单元,未形成情感发展的梯度序列。从评价层面看,情感教育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影响实施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内涵与教学结合点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内涵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应系统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建立情感教育内容体系,如将情感分为亲情、友情、自然之情等类别。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中的情感描写细节,如《父爱之舟》中父亲背“我”上学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深层情感;在古诗教学中,通过意象分析感受诗人情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蕴含的离别之情。通过建立“文本—情感—生活”的关联,如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亲情描写与学生生活体验结合,增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创新情感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创新情感教育形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度。采用情境教学法还原文本情感场景,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通过灯光、音乐营造寒冷饥饿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小女孩的孤独;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如分饰《陶罐和铁罐》中的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情感感染效果,如播放《圆明园的毁灭》相关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表达真实情感,如“妈妈的手”作文中,通过手部皱纹的描写展现母爱,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三)构建情感互动的教学氛围
构建情感互动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教师应注重情感表达与引导,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肢体动作传递情感,如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语调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建立平等的情感交流机制,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情感体验,如在《去年的树》教学中,让学生谈谈与朋友离别的感受,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共同感悟”的互动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反馈,如通过眼神、表情判断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营造安全、包容的情感表达环境。
(四)提升教师情感教育素养与能力
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实施效果。学校应加强教师情感教育理论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对儿童情感发展规律的认识,如组织学习《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的情感特点。开展情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如“文本情感点挖掘”“情境创设方法”等工作坊,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教学反思,如撰写情感教育案例反思日志,记录“学生在《掌声》一课中情感共鸣的瞬间及教学启示”,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建立教师情感教育交流平台,通过跨年级教研、优秀课例展示等形式,促进情感教育经验的分享与提升。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构建互动氛围、提升教师素养及完善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情感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未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进一步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情感教育,将情感浸润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为学生的情感发展与人格健全奠定坚实基础,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忠平 .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J]. 知识文库 ,2025,41(08):9-12.
[2] 费秀斌 .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J]. 智力 ,2025,(06):16-19.
[3] 刘娟 .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