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共进

作者

武立华 张庆海 赵爽 蔺宏岩 李贺

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绥化市 152001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产业、科技、人口等多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是从空间维度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探寻新质生产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据和意义,有助于构建其与区域发展的共生关系,推动发展模式转变。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与独特挑战,当前科技和产业变革加剧区域分化,影响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生产力水平进步。因此,应依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统筹优化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定制化培育方案和差别化推进路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制生产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理据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研究生产力,提出生产力运动规律,指出生产力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进程。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规律,强调生产力新质跃升需考量特定历史阶段与区域生产力量的积累。脱离实际空谈生产力质效提升易陷入误区,难以取得实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多向度,区域发展是关键空间维度。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进行学理审思,有助于构建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发展的共生关系。

区域禀赋差异是生产力质变的量变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明确了生产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历史结果,具有继承性和明确方向性。生产力质的转化需基础和量变过程,新质生产力提出结合我国实际,考虑区域战略地位与生产力布局。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推进生产力质变的现实基础,区域间生产力发展量变过程及质变方式路径不同,需根据各地实际推动新产业等发展。

区域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域和载体:区域是科技创新策源地、制度变革试验田和产业升级转换场,为生产力新质产生提供空间载体。区域协调发展创造空间条件,奠定量变基础。提供落地载体:新质生产力面向前沿领域,区域发展契合落实新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迭代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

区域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存在互动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区域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存在多种互动机制。动能转化机制:以数智化和绿色转型为导向,推动区域发展方式变革,引发经济形态和发展动能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要素创新性配置机制:区域畅通协调发展与新型要素集聚双向互动,推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区域发展引导要素集聚产生协同效应,改变要素资源配置模式,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动力和目标,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域人民发展机会平等,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出现新分化趋势,不仅东、中、西、东北部板块间两极分化固化,还叠加南北差异、区域内部加速分化等新差距,在科技进步和数字经济背景下,面临基于创新极化趋势的生产力水平纵深式分化问题,差距延伸至多领域,且能力提升的两极分化又阻碍生产力质效提升,加剧区域分化,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培育与现代化目标实现。区域发展分化具体表现为:

发展动能与数字化水平分化:我国地域多样,区域创新能力差异显著,呈现三类分化叠加态势。东、中、西部创新能力差距固化;南北方因发展模式和转型时机不同,创新能力迅速分化;数字经济虽加快区域收敛,但成渝等地领先,使区域按数字化水平分为发达与欠发达两类,加大区域协调发展难度。

算力区域分布不均衡:算力是新型生产力,我国数据和算力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因其市场经济体系成熟、产业基础雄厚、人才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对外开放程度高。但东部地区国土开发强度大,生态承载能力不足,难以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中西部地区国土空间充裕、开发潜力大,西部可再生能源丰富,“东数西算”工程旨在解决算力需求与土地、能源不匹配问题,但可能使西部在区域合作中处于弱势。

市场化水平和产业链融入能力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区域开放程度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依托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市场经济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西部内陆联通能力弱,北方地区市场化改革内生动力不足。东西部和南北方在全球产业链融入能力上显著分化,东南沿海地区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东北和西部地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对外开放和产业链融入能力有限。

劳动者发展能力和福利水平区域性分化:区域发展差距传导至多个领域,数字经济发展加剧这一分化,形成三重数字鸿沟。数字基础设施覆盖不均、不同群体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同、数字差异扩大收入差距,加剧劳动者发展能力和福利水平区域性分化。这导致人口向东部、南部流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口质量下降,区域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培育。

三、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导向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因地制宜,尊重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推动新产业等发展,差异化推进区域创新动能转化,发挥市场化改革与区域一体化优势,关注中西部乡村发展与返贫风险,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劳动者素质与能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分类施策推进区域创新: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路径,依据各地区状况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动能转化。东部沿海地区:发挥科技领先优势,布局基础科学和科技前沿领域,培育世界级未来产业集群,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中部地区:立足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东北和西部地区: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数字技术应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建立政策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从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推动产业和科技创新从中东部向中西部扩散,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优化“东数西算”布局:构建“东数西算”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资源配置优化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布局算力基础设施网络:以八大核心算力枢纽节点为基础,构建综合算力网络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利用西部节点资源优势建立非实时算力支持中心,优化东部节点数据中心布局。优化算力产业空间格局:鼓励东部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西部发展与算力相关产业,构建算力资源池。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和交换格式,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利用。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创新组合。打破壁垒:制定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消除行政界限隔阂,形成多中心、多极化市场格局,实现跨省区、跨板块协同治理。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国家层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加速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地方层面,京津冀等地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东北地区加快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西部及部分中部地区完善支持机制和差异化扶持措施。

促进区域利益均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注重人的能力培养及均衡发展,推动多维度利益适度均衡分布。弥合数字鸿沟:培育劳动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全民数字技能,引导欠发达地区跨越数字鸿沟,解决医疗、教育等领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精准定位教育公共服务重点,建立协调的供给机制。形成均衡收入分配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激发劳动热情。聚焦农村和返贫地区:通过一体化联动措施,依托产业调整优化提升可行能力,释放后发展地区产业发展韧性和潜力。

参考文献

[1]杨述明,蔡郑菲,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决策与信息,2025(03)

[2]朱喆,方美玉,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对策建议[J],上海管理科学,2025,47(01)

基金项目:2024年绥化学院校级项目(专项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XZ24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