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郗洪芹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271200

一、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夯实问题解决基础

(一)整合教材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需以整体化的视角深入研读教材,打破传统单元与章节的固有界限,对分散在不同部分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整合。在整合过程中,重点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通过绘制知识框架图、开展专题复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且清晰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快速检索到相关知识,为问题解决提供坚实且全面的知识储备,避免因知识零散而导致的解题障碍。

(二)注重概念理解,强化知识根基

数学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其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应彻底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方式,通过引入丰富多样的实例、运用直观形象的演示手段以及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例如,在讲解“分数”概念时,可借助分蛋糕、折纸等具体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数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概念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抽象思想、模型思想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为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奠定扎实的知识根基,增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且最终要应用于生活,这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素材,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可引入商场打折、银行利率等生活实例。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分析其中的数学关系,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主动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有效迁移。

二、多维度训练思维能力,提升问题解决素养

(一)培养逻辑思维,规范解题思路

逻辑思维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思维能力,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基础抓起,引导学生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严谨、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逐步推导得出结论。在例题讲解过程中,详细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明确每一步推理的依据和逻辑关系;在习题训练中,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解题步骤,清晰表达思维过程。通过反复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帮助学生形成规范、严谨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面对各类数学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解题的效率和正确性。

(二)发展发散思维,拓展解题视角

发散思维能够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从而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题多解、开放性问题等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即使是看似奇特的想法也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传统的假设法,还可引导学生尝试方程法、列表法等不同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拓展问题解决的视角,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式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问题的反面或结果出发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逆推问题、运用反证法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一个数经过若干运算后得到某个结果,求原数”这类问题时,引导学生从结果出发,逆向推导每一步的运算过程。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逆向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使学生在面对一些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另辟蹊径,找到独特的解决方法,提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问题解决教学

(一)采用情境教学,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解决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科幻情境等。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可创设“模拟旅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分析行程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适当的探究任务,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进行验证,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注重解题策略指导,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解题策略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掌握有效的解题策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教师应在教学中有计划、系统地传授各种解题策略,如画图策略、列表策略、假设策略、转化策略、类比策略等。在讲解解题策略时,结合具体的例题和习题,详细说明每种策略的适用条件、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深入理解每种策略的本质和应用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特点和自身的认知水平,灵活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避免盲目尝试。通过解题策略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科学性,使学生在面对各种数学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高效地进行解答。

结束语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且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多维度训练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通过这些培养路径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全方位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志杰 . 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的培养策略探索 [J]. 读写算 ,2025,(15):127-129.

[2] 郑浩英 . 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 [J]. 天津教育 ,2025,(14):23-25.

[3] 熊灯 .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策略 [N]. 科学导报 ,2025-05-08(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