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高效思维训练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

王梓烨 刘欣雨

赤峰学院 赤峰 024000

一、引言

数学思维作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以及拓展数学应用的核心能力,其训练的高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思维训练,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数学高效思维训练的策略与方法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思维活力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其理论依据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讲解 “分数的认识” 时,教师可以创设分蛋糕的情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蛋糕大小不同,或者小朋友人数发生变化,又该如何分配。通过逐步增加问题的复杂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 问题驱动教学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 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如何验证这个结论?” 在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可能存在的误差问题,进而启发学生尝试剪拼、折拼等方法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如“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会形成什么角?”“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否都相同?” 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等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思维能力。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解决一道数学题时,题目为 “某超市运进苹果和香蕉共 36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香蕉的 3 倍,苹果和香蕉各有多少千克?” 小组成员可以各自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可能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二)构建系统的思维训练体系

1. 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应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低年级学生(6 - 8 岁)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9 - 12 岁)开始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

在低年级阶段,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培养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制定科学的训练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目标,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要求。[1]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思维训练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简单的分类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培养学生观察图形特征,比较不同图形异同,并能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思维训练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 “比例的应用” 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 设计系统的训练内容

根据思维训练目标,设计系统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应涵盖数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可以设计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等思维训练内容。例如,在数的运算训练中,除了常规的加减乘除运算,还可以设计一些简便运算、速算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式与方程的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思维发展

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在思维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如在学习完分数乘法后,给这些学生布置这样的拓展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它的 1/3,第二根剪去 1/3 米,剩下的绳子哪根长?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情况进行讨论和解答,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基础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训练。[2] 除了通过讲述数学故事、开展数学游戏、展示数学文化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还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画演示、互动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 “圆的认识” 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特征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提供学习资源、给予适当的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3]

例如,在教学 “圆的面积” 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呢?” 让学生思考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圆形纸片、剪刀等工具,让学生自主尝试剪拼。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结论

本论文围绕小学数学高效思维训练展开研究,提出了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构建系统的思维训练体系;提升学生参与度,促进思维发展等具体策略。通过这些策略与方法可以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谢芳 . 小学数学高效思维训练的策略与方法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4,(10):142-144.

[2] 张冬倩 . 小学数学高效思维训练的策略与方法 [J]. 人民教育 ,2023,(17):75-76.

[3] 阮小林. 数学思维训练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4):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