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的儿童社会交往冲突解决能力培养路径
仇亮洪
湖塘桥实验幼儿园融创园 213161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键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社交能力培养直接影响其入学适应和长期心理健康。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当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儿童普遍面临角色转换困难、交往策略匮乏等现实挑战,表现为同伴冲突频发且自主解决能力不足。这种现象既反映出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交需求之间的阶段性矛盾,也暴露出传统教育中社会性培养的系统性缺失。
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帮助儿童在过渡阶段建立健康的冲突解决模式。具体目标包括:揭示幼小衔接期社会交往冲突的主要类型及形成机制;构建家园协同的实践干预体系,通过情境模拟、情绪管理等手段提升儿童的自主解决能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指导策略,缩短儿童入学适应周期。该研究对预防校园人际关系障碍、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其成果也可为数字化干预工具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二、儿童社会交往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路径
2.1 基于幼小衔接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儿童社会交往冲突解决能力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课程设计应以儿童实际需求为中心,结合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社交技能。
课程内容应包含三个关键模块。认知发展模块通过绘本故事、情境图片等材料,帮助儿童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例如使用《好朋友吵架了》等图画书,引导儿童认识不同观点存在的合理性。情绪管理模块设计”情绪温度计”、”心情卡片”等活动,教会儿童识别愤怒、委屈等常见冲突情绪,并练习深呼吸、数数等简单调节方法。问题解决模块则重点培养具体策略,如”说话棒”练习轮流表达,”解决方案树”鼓励提出多种处理方式。
课程实施应采取体验式学习策略。角色扮演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设计”玩具争夺”、”游戏规则分歧”等典型场景,让儿童轮流扮演冲突双方和调解者。这种亲身参与能让儿童直观感受不同立场,逐步学会换位思考。团体游戏如”合作搭塔”、”传球接力”等,则通过设置必须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自然创造需要协商的情境。在活动后引导儿童回顾”刚才遇到什么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强化经验学习。
日常教学中的随机引导同样重要。当教室中发生真实冲突时,教师应采用”三步引导法”:先帮助双方冷静下来,再用简单问题引导描述冲突经过,最后启发他们思考解决方法。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你觉得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促进儿童主动思考。建立”和平角”等专门区域,提供解决问题的话术卡片和安抚玩具,让儿童能在成人适度引导下自主尝试解决。
家园协同机制对课程效果具有巩固作用。定期向家长发送”本周社交小技巧”,如”教孩子说’我们可以轮流玩吗’”,保持教育一致性。开展亲子工作坊,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类似”家庭会议”的冲突解决练习。特别提醒家长避免两种极端:过度包办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或完全放任不加引导。
课程评估应采取持续观察记录的方式。教师通过 " 冲突解决观察表 " 跟踪记录儿童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重点关注情绪控制、语言表达、解决方案合理性等维度。不简单以冲突发生频率作为评判标准,而是更看重儿童在冲突中表现出的进步,如开始尝试用语言代替哭闹、能接受折中方案等。定期进行情景测试,设置标准化冲突场景,评估儿童应对能力的实际提升情况。
这些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的核心在于将冲突解决教学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儿童内化技能。与单纯的说教相比,体验式、情境化的学习更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能有效促进社交能力的实际迁移和应用。在幼小衔接这一特殊时期,系统化的课程干预可以为儿童适应新环境提供重要支持。
2.2 家园合作模式下的能力培养实践
家校合作是提升儿童社会交往冲突解决能力的关键路径。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和学校需要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协同干预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这种合作不应停留在表面沟通,而要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机制。
家庭层面的培养重点在于创设支持性环境。家长可通过日常对话引导儿童反思冲突事件,采用 " 发生了什么 - 你的感受 - 对方的感受 - 下次怎么做 " 的四步提问法,帮助孩子梳理事件经过并思考改进方法。例如在玩具争抢后,家长不是简单斥责或代为解决,而是引导孩子说出各自想法,共同商量轮流玩的方案。家庭还可以设置 " 情绪角 ",配备沙锤、压力球等减压工具,让孩子在冲突后先平复情绪再解决问题。
学校方面需要设计结构化的训练活动。晨间谈话环节可设置 " 社交小故事",教师讲述典型冲突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更好的处理方式。每周开展 " 友谊技能课",通过角色扮演练习" 用语言代替动作"、" 先说' 我' 感受" 等具体技巧。建立 " 同伴调解员 " 制度,选拔表现较好的学生协助调解小矛盾,这一过程既能培养调解员的能力,也为其他儿童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
家校协同需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每月举办家长工作坊,教师示范如何在家庭中延伸学校的冲突解决教学。例如教授家长使用 " 选择轮 " 工具:制作一个转盘,写上不同的解决方案,当孩子遇到矛盾时转动选择轮决定尝试哪种方法。学校定期向家长发送 " 家庭实践任务 ",如 " 本周重点练习说 ' 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这类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数字化工具为家校合作提供新途径。利用班级群分享冲突解决的短视频案例,家长可在家与孩子一起观看讨论。开发简单的互动游戏程序,让孩子在虚拟情境中练习应对策略,系统自动记录进步情况供家校共同分析。但需注意,技术手段只是辅助,核心仍是面对面的引导和练习。
特别要关注两类特殊情境的家庭指导。对于退缩型儿童,建议家长多创造小区同伴游戏机会,从低强度互动开始逐步培养自信;对于攻击性较强的儿童,则指导家长采用 " 行为契约 " 方式,与孩子约定生气时的替代行为,并通过日常积分制强化正面改变。
家校合作的成效评估应采用多元方式。除了教师观察记录,家长定期填写" 家庭行为反馈表 ",记录孩子在家处理矛盾的表现。每学期组织 " 社交能力展示日 ",通过情景模拟展示学习成果,让家长直观看到孩子的进步。评估重点应放在实际行为改变上,如冲突后能否主动沟通、是否尝试寻找双方接受的方案等。
这种家校协同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冲突解决教学从零散的校园事件处理,转变为系统化的能力培养体系;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儿童在不同环境中接收到矛盾的信息;通过反复练习和正向强化,帮助儿童真正内化建设性的冲突解决方式。实践表明,持续的家校合作能显著提升儿童在新环境中的社交适应能力。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社会交往冲突的特点及解决策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幼小衔接期的社会交往冲突主要表现为物质争夺、规则分歧和情感排斥三种类型,这些冲突反映出儿童认知水平与社交需求之间的阶段性矛盾。其次,儿童冲突解决能力的发展受认知水平、情绪调节、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多因素综合影响,需要采取系统性干预措施。最后,家校协同的三维培养路径——情境模拟训练、情绪绘本共读和教师引导式对话,能有效提升儿童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帮助其掌握 " 表达 - 协商 - 妥协 " 的良性互动模式。
实践表明,将冲突解决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和日常生活,采用角色扮演、团体游戏等体验式学习方法,符合该年龄段儿童认知特点,能促进社交技能的实际迁移。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保证教育一致性,还为儿童创造了连续的学习环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式而非包办式的干预方式,更能激发儿童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
展望未来,本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拓展:一是探索数字化工具在冲突解决教学中的应用,如开发情境模拟应用程序,帮助儿童在虚拟环境中练习社交策略;二是关注特殊需求儿童在幼小衔接期的社交适应问题,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方案;三是延长追踪研究时间,考察早期冲突解决能力培养对儿童长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此外,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内容,提升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指导能力,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这些后续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社会性培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艳 . 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J].《幼儿教育研究》,2024年第 1 期 16-18, 共 3 页
[2] 沈慧琴 .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课程实践 [J].《福建教育》,2024 年第 47 期 38-40, 共 3 页
[3] 刘郑红 . 幼小衔接之社会准备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以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篮’不住的惊喜”为例 [J].《安徽教育科研》,2024 年第 19 期77-79, 共 3 页
[4] 任捷 . 幼小双向衔接园校协同的逻辑、困境与行动理路——基于空间生产理论 [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5 年第 2 期 67-72,128, 共 7 页
[5] 冯娟. 澳大利亚自闭症儿童幼小衔接的支持服务研究[J].《今日教育( 幼教金刊 )》,2025 年第 1 期 56-61,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