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热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建构与思政元素挖掘

作者

轩书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一、研究背景:

1. 热学课程在基础物理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热学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基础物理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揭示了宏观世界中温度、热量、内能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深入到微观层面,通过统计物理的方法阐述热现象的本质。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热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如化学中的热化学、工程学中的热力学分析等。

2. 传统热学教学中思政元素隐性缺失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热学教学模式下,教学重点往往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思政元素的融入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热学概念、定律的讲解和公式的推导,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引导。

二、热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建构

1. 物理学科思政的独特性

物理学科作为研究自然界最基本规律的科学,其思政内涵具有区别于人文社科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热学领域表现为三重辩证统一:

(1)自然规律认知与哲学思维的辩证关系

热学研究始终伴随着人类对自然本质的哲学思考。从早期培根的“热是运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到克劳修斯对熵概念的哲学阐释,热学理论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着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自然过程方向性,与辩证法中“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观点形成呼应;统计物理学中“微观偶然与宏观必然”的关系,印证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原理。这种“以物载理、以理明哲”的特点,使热学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热学理论发展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承

热学发展历程是一部科学家群体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奋斗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资源。19 世纪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汇聚了迈耶的医学观察、焦耳的精密实验、亥姆霍兹的数学论证等智慧,展现了“跨学科协作”的科学研究范式;开尔文勋爵在提出绝对温标的同时,坦诚承认“物理学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体现了科学家“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提出量子假说,打破经典物理框架,彰显了“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科学勇气。这些历史片段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进步不仅依赖智力因素,更需要执着追求、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

(3)热力学定律的哲学隐喻(如熵增定律与文明发展观)

热学定律的哲学隐喻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视角。熵增定律揭示孤立系统的无序化趋势,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恰恰是通过与外界的能量交换(负熵输入)实现有序化的过程,这一对比启示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都需要主动汲取“正能量”,抵制“无序化”倾向;能量守恒定律则隐喻着“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相联系的隐喻思维,能够让思政教育摆脱说教式灌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课程思政三维模型构建

基于热学学科特点与思政教育目标,构建“知识—方法—价值”三维课程思政模型,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1)知识维度:统计物理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统计物理学通过研究大量微观粒子的集体行为揭示宏观现象规律,其核心思想“个体无规则运动与整体有序表现”的辩证关系,为理解集体主义价值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理想气体压强的形成源于分子无规则碰撞的统计平均,单个分子的运动方向随机,但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呈现确定规律。这一原理可类比于社会发展:个体的多样性选择与社会整体的有序运行并不矛盾,集体利益恰恰是个体利益的统计体现。通过这种类比,引导学生理解集体主义的科学性,树立“个体与集体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2)方法维度:热力学循环与系统思维培养

热力学循环(如卡诺循环、斯特林循环)的分析方法强调“整体优化”与“环节协同”,为培养系统思维提供了绝佳载体。卡诺循环通过分析四个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揭示“最大效率由温差决定”的规律,同时表明“任何环节的损耗都会降低整体性能”。通过热力学循环的分析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节优化”的系统思维方式。

(3)价值维度: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观

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转化”,这一规律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科学基础。结合能源危机现实,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无法“创造”能量,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量转化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熵增定律则警示“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高品质能源会不断耗散”,进而理解“节能减排”的紧迫性。这种基于科学规律的价值引导,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从而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热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分类

1.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维度(1)统计平均思想与科学思维培养

统计物理学是热学的核心方法论,其通过研究大量微观粒子的集体行为揭示宏观规律,这一思想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讲解气体动理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单个气体分子的运动方向完全随机,但大量分子的统计平均却呈现确定的压强、温度等宏观性质。这种“微观无序与宏观有序”的辩证关系,不仅体现了统计平均方法的科学性,更揭示了科学认知的底层逻辑——从复杂现象中提炼规律的能力。通过设计“分子运动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统计平均过程,可强化其对“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理解,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

(2)理想模型构建与创新思维激发

理想模型是物理学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热学中的理想气体模型、黑体模型等均体现了“简化现实、聚焦本质”的创新思维。例如,理想气体模型假设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分子本身无体积,这一简化虽与实际气体存在偏差,却为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提供了可能。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何科学家要构建“不完美”的理想模型?其价值何在?通过对比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差异,学生可理解“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阶梯”这一哲理,进而认识到:创新往往始于对复杂现实的合理抽象,而非盲目追求完美。这种思维训练可迁移到工程设计中,如优化热机结构时需平衡理论模型与实际工况的矛盾。

2. 科学家精神与历史维度

(1)热学发展历程中的科学家事迹

热学史是一部科学家群体协作与突破的奋斗史。例如,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汇聚了迈耶(通过医学观察提出热功当量猜想)、焦耳(用20 年时间改进实验装置,最终精确测定热功当量)、亥姆霍兹(从数学角度统一能量概念)等多学科智慧。教师可设计“科学家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模拟三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体会跨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此外,开尔文勋爵在提出绝对温标时,坦诚承认“物理学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黑体辐射与以太问题),这种“已知未知”的治学态度,可引导学生树立“严谨谦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从科学发展历程感悟坚持与突破

热学理论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科学家的坚持与勇气。例如,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实验数据,被迫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这一“违背经典物理直觉”的突破,虽最初被视为“数学技巧”,却最终开启了量子力学时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普朗克为何在面对巨大争议时仍坚持研究?其动力何在?通过讨论,学生可感悟到:科学进步需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源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结合当代科研案例(如高温超导材料的探索),可进一步强化这一价值观。

3.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维度(1)热学知识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热学知识在航空航天、能源开发等领域具有关键作用。例如,火箭发动机的热防护系统需通过热传导方程优化材料结构;核电站的冷却系统设计需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确保安全。教师可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能源企业,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学技术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分析“长征五号”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热管理难题,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其思考:如何将个人专业选择与国家需求结合?

(2)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

能源危机是当今全球性挑战,热学课程可结合能量守恒定律与熵增定律,引导学生理解能源问题的本质。例如,通过计算传统化石能源的能量转化效率(如燃煤电厂约 35% ),对比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发电约 20%)的潜力,学生可认识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缓解危机的关键。进一步结合“双碳”目标,讨论热学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如热泵技术、余热回收),可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意识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