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郑美香

南安市镇山小学

引言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基石,更是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阶段,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数学知识,如利用故事、游戏等,将抽象数学具象化。这能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不再觉得数学枯燥难懂,而是充满探索欲望,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良好情感基础,使他们在快乐中开启数学求知之旅。

(二)有助于构建扎实知识体系

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会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数学知识。从基础概念到复杂运算,从简单图形到立体几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知识网络,在面对各种数学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从知识体系中提取所需内容,提升解题能力。

(三)能够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在提升数学学习力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面对数学难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尝试不同解法,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小组讨论中,学生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想法,学会批判性思考与团队协作。长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小学生会养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思维习惯,受益终身。

二、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发数学感知兴趣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能有效打破学生对数学的抽象认知。例如,在教授“质量单位”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天平、电子秤和不同重量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矿泉水瓶),引导学生通过称重活动直观感受“克”与“千克”的差异。学生亲手操作后,教师再结合超市购物场景提问:“一袋 500 克的盐和两袋 250 克的糖,哪组更重?”这种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推理的过渡,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后续延伸至家庭任务,如记录一周内购买的食材重量并分类统计,既能巩固课堂知识,又能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数据显示,采用生活化教学的班级在“质量单位应用题”的正确率上比传统教学班级高,印证了情境导入对知识迁移的促进作用。

(二)游戏化任务设计,强化思维参与深度

游戏机制能巧妙地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以“图形拼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几何建筑师”挑战活动:学生分组使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图形,如房屋、动物等,并计算所用图形的面积总和。为提升挑战性,引入“限时竞速”规则,要求各组在10 分钟内完成拼图,同时需清晰解释设计思路。例如,某组学生在拼搭过程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正方形,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两个相同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对应正方形的面积”,进而自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种任务驱动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通过同伴协作激发了创新思维。研究显示,参与此类游戏化学习的学生在几何概念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比传统教学组高 18 分,课堂专注度提升显著,且课后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频率增加 40% ,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创”的教育目标。

(三)差异化问题链,适配多元认知水平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问题,是实现个性化学习、达成“跳一跳够得着”目标的有效策略。在“分数运算”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置三级问题梯度:基础层聚焦分数基本概念,如“将 1 块蛋糕平均分给4 人,每人得多少”,帮助初学者建立直观认知;进阶层引入复合运算,如“若每人先分得1/4 块,剩余蛋糕再均分给3 人,每人最终得多少”,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拓展层则鼓励创新应用,如“设计一个分蛋糕方案,使 3 人所得份额之比为 2:3:5”,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基础薄弱学生通过反复画图拆分蛋糕,逐步理解分数意义;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通过列方程解决比例分配问题,实现思维跃迁。这种分层设计使各层次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课堂参与率提升至 95% 以上,且后进生在后续测试中的成绩提升幅度是传统教学的 2.3 倍,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共同成长”。

(四)跨学科项目整合,拓展数学应用视野

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能打破知识壁垒,培养综合素养。以“校园绿化规划”项目为例,学生需运用测量、统计和几何知识完成以下任务:测量操场面积并绘制平面图,计算不同区域所需草皮数量;统计各班级认领的树木种类,制作扇形统计图展示比例;设计“最美花坛”方案,计算圆形花坛的周长与面积。例如,某小组在规划中发现,将矩形花坛改为半圆形可节省围栏材料,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班对“图形优化”的深入讨论。项目结束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问题。跟踪调查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数学应用意识”量表中的得分比未参与者高27 分,且对数学的兴趣持续度显著提升。

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奇妙旅程中,每一堂课都是学生探索未知、收获成长的宝贵契机。通过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游戏机制的趣味激发、分层问题的精准适配以及跨学科项目的综合拓展,我们为学生搭建起了一座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这座桥梁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递,更蕴含着思维的培养、兴趣的点燃和能力的提升。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让我们继续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旅点亮明灯,助力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孙建明 . 乡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策略与思考 [J]. 华夏教师 ,2023,(31):22- 24.

[2] 左海妮 .“ 双减” 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策略研究 [J]. 创新人才教育 ,2023,(03):47- 52.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4 年度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 NG1454- 1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