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能“写出自己的故事”
黄木子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
引言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关键途径。然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作文缺乏个性化和创造性表达。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个性化教育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个性化教学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我学会了▁▁”为例,探讨个性化作文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实施策略和实践效果。
一、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的。在作文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方式,应当鼓励他们基于个人体验建构个性化的文本表达。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人类智能的多样性,指出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空间感知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作文教学应当尊重这些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机会和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要求为个性化作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创新思维。与传统“一刀切”的作文教学相比,个性化教学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我学会了”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实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为“我学会了▁▁”,是一次记事类的作文训练。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出统一的要求和框架,导致学生作文内容雷同,缺乏个性。在个性化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首先,在选题引导阶段,我们鼓励学生从自身真实经历出发,选择最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经历。通过“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并列出自己学会的各种技能,如生活技能(做饭、洗衣)、体育技能(游泳、骑自行车)、艺术技能(绘画、乐器)等。教师不做内容限制,只强调选择对自己最有意义、感受最深的经历来写。
其次,在写作过程指导中,我们采用差异化指导策略。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多角度叙述,运用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对于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提供框架支持,如“学习起因—学习过程—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学会后的感受”的基本结构。同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叙述顺序和重点,不强求统一模式。
最后,在评价反馈环节,我们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除教师评价外,还引入学生自评、互评,重点关注作文中体现的个性特点和独特感受。
评价标准不仅包括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更重视内容的真实性、情感的独特性和表达的创造性。
三、教学案例分析
在“我学会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观察到了丰富的个性化表达。例如,学生 A 选择了“我学会照顾生病的妈妈”这一独特题材,细致描述了自己从手忙脚乱到逐渐熟练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学生 B 则写了“我学会战胜了恐惧”,讲述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玩密室逃脱过程中战胜恐惧的心理历程,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 C 另辟蹊径,写了“我学会’浪费时间’”,记录了自己在忙碌学习中找到平衡的生活智慧。
这些案例表明,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选题自由和表达空间时,他们能够从各自独特的生活体验出发,写出富有个人特色的作文。相比传统教学中常见的“学会骑自行车”“学会做饭”等雷同题材,个性化教学引导下的作文内容更加多元,情感更加真实,表达也更加生动。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施个性化教学后,学生作文的选材范围扩大了 72% ,使用个性化表达方式的比例提高了 65% ,作文情感真实度评估提升了 58%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建议
基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建议:一是要创设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和独特感受;二是要提供多样化的写作支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三是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表达;四是要加强教师的引导能力培训,提升其个性化教学水平。
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包括:如何平衡个性化表达与语言规范要求,如何处理教学进度与个体指导时间的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将共性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同时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指导效率。
五、结论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我学会了”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化表达,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未来作文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写作指导,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