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问题链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作者

曹锦秀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 730060

一、精准定位,设计“优质”问题链

构建高效复习课的核心引擎在于设计一条优质的“问题链”。这条链绝非随意堆砌的问题集合,而是教师紧扣单元核心目标、关键能力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难点与易错点,精心编织的思维引导线。其首要目标是确保复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直指要害。例如,复习“多位数乘除法”时,核心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能灵活估算验算。那么问题链便可围绕“为什么这样算?”、“怎样算能更快更准?”、以及“这个结果合理吗?”等核心问题层层展开,精准覆盖核心目标。

优质问题链的灵魂在于其内在的系统性逻辑。问题之间必须环环相扣,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既要反映知识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进阶路径。设计时,可以沿着知识产生的脉络溯源追问其必要性;可以由浅入深递进,从基础回顾走向综合应用;可以运用类比沟通不同知识间的联系;也可以通过设计变式问题,围绕核心概念变换情境或表述方式,在变化中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同时,问题链应具备足够的思维挑战性,能够有效打破学生的思维惰性,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其“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意味着要避免那些仅需回忆或简单模仿的低阶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多设计开放性的、能激发深度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怎么做?”“这几个问题 / 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的问题能驱动学生进行辨析、归纳、推理和概括等高阶思维活动。

二、优化流程,实施“有效”教学

基于问题链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一个结构清晰、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可概括为“唤醒·梳理 ⇒ 探究·深化 ⇒ 应用·拓展 ⇒ 反思·内化”四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课堂的起点在于创设情境,激活旧知。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个能迅速抓住学生兴趣点且巧妙蕴含核心知识的情境起点,可以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开放性问题、一个贴近生活的实际现象,或是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在此情境下,抛出问题链中的“锚问题”——通常是那些回顾基础、唤醒记忆的关键问题,旨在激活学生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此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简短的交流,努力回忆旧知,尝试在脑海中初步勾勒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则需敏锐地观察和倾听,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初步的想法,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当旧知被唤醒,课堂便自然进入核心环节——问题驱动,深度探究。 教师在此阶段正式呈现精心构建的问题链主干。学生围绕这条思维主线,或独立沉思,或与小组成员展开合作探究,运用画图、列表、举例、动手操作、清晰说理等多种策略来外化并深化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即时反馈,灵活地调整问题的呈现节奏、顺序甚至难度,适时进行关键性的追问、巧妙的点拨和有效的引导,始终将讨论聚焦于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上,促进课堂中真正的思维碰撞和深度对话。学生的典型错误和独特见解,往往成为生成新的探究点、深化理解的宝贵资源。

经过深度探究,知识和方法得以内化,接下来便是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的阶段。 教师需要设计更具综合性、应用性或适度拓展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将之前梳理清晰、理解深化的知识、技能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迁移运用到新的、更复杂的情境中去。这些任务可以是解决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完成一个微型数学项目、进行一题多解或探寻多题一解的规律、或者挑战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拓展题。学生在尝试独立或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任务支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复习的收官之笔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构建网络。 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复习旅程的核心问题:“我们围绕哪些关键问题展开了探索?”、“这些问题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收获或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的错误?”。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无论是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树、梳理结构图还是进行口头总结——主动地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结构化的认知网络,提炼升华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最终形成个性化的、稳固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教师在此环节的作用是引导总结走向深入、点明核心思想、强调重点难点,并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布置个性化的巩固任务,如整理典型错题或尝试自编问题。

三、关注生成,动态调整

首要之务是敏锐捕捉学情。 教师需要时刻将注意力聚焦于学生— —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倾听他们的发言讨论,留意他们的解题过程、提出的疑惑甚至犯下的典型错误。这些细微的信号都是判断学生当前思维状态、理解程度和认知障碍点的宝贵窗口。唯有准确诊断学情,后续的调整才有据可依。

基于对学情的实时判断,灵活调整问题链的“链点” 就成为关键。这意味着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问题序列和难度,而要根据课堂实际生成情况,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当发现学生对某个环节普遍掌握较好、推进顺畅时,可以果断“快进”,精简问题或加快节奏;反之,当学生遭遇普遍性障碍或思维卡壳时,则需果断“慢放”,甚至临时“增补”新的铺垫性问题或“深化”探究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务求打通思维堵点。必要时,调整问题呈现的“顺序”或“简化”某些环节的要求也是完全合理的,一切以服务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深度理解为准则。

尤为重要的是,要善于转化和利用课堂中的“意外”资源。 学生的典型错误、独特的解题思路、有价值但偏离预设的提问,这些看似“意外”甚至“麻烦”的生成点,往往是课堂中最鲜活的、最能击中要害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具备即时捕捉并巧妙转化的能力,将这些生成点有机地“纳入”到当前问题链的讨论中,或以其为基础生成新的探究“链点”。例如,一个普遍性的计算错误,可以立即转化为全班共同辨析、巩固算理的契机;一个与众不同的解法,可以成为展示思维多样性、激发创新的亮点。这种对生成资源的即时利用,极大地增强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课堂真正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结语

基于问题链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舟,以“思维”为桨,将复习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深度理解数学本质、发展核心素养的探索之旅。它有效改变了复习课的枯燥面貌,使复习过程充满思维的张力和探究的活力。这种模式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问题设计者”和“思维引导者”,精心设计富有逻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链,并在课堂上敏锐捕捉学情、灵活驾驭生成。

参考文献

[1] 杨林.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 (21): 18- 21.

[2] 马阳阳 . 剖析小学数学“ 问题驱动式” 教学实践 [J]. 家长 , 2025,(20): 31- 33.

[3] 魏茂美.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 与“ 讲” 融合的策略研究 [J]. 华夏教师 , 2025, (19): 107-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