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技能竞赛训练营学生培养与选拔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朱金仁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2
2021 年 6 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开启以一体化课程改革为核心探索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新征程。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重要抓手,其成绩是衡量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及训练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然而,当前中高职技能竞赛学生的选拔与培养存在一定的学段壁垒,具体表现为:中职阶段侧重技能操作但缺乏系统性的规划,高职阶段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编程能力的提升,但与中职基础脱节,导致训练营学生“选拔难、培养散、梯队断”的困境。
一、中高职一体化技能竞赛训练营学生培养与选拔的现状与问题
1、选拔机制存在标准模糊与学段割裂问题
当前中高职技能竞赛学生选拔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选拔标准较单一,通常以简单的技能测试及课内外表现为标准,易忽略学生的学习潜力、心理素质等因素。例如,中职学校选拔往往侧重设备操作熟练程度,而高职学校则更关注学生的编程能力,导致中高职选拔标准不统一;二是中高职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需重新参与选拔,前期训练成果难以延续,造成资源浪费。以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为例,中职阶段训练多集中于各种设备布线、安装调试等基础技能,而高职阶段更注重编程能力、系统开发与运维等,在选拔时若未考虑中职学生的技能基础,则易导致选拔的高职学生需要去补中职阶段的技能。
2、培养模式存在同质化且针对性不足
现有培养模式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技能训练轻知识迁移,学生仅能应对特定赛题,缺乏举一反三能力;重短期突击轻长效培养,赛前集中训练强度大,但日常教学与竞赛训练脱节;重个体成绩轻团队协作,忽视赛项对团队配合的要求。此外,中高职培养目标同质化,未体现“中职打基础、高职强技能”的递进关系,导致中职学生“吃不饱”、高职学生“跟不上”。
3、管理机制的动态性与梯队建设薄弱
多数训练营采用组队方式比较固化,缺乏根据赛事特点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随着训练深入,部分学生可能因技能瓶颈、心理压力或其他意外因素使其难以适应,但前期未做准备工作,短期内无替补队员后补。此外,存在老队员退役后,新队员难以快速补位的情况,出现梯队建设断层情况。
二、中高职一体化技能竞赛训练营学生培养与选拔机制的构建
1、设计多维度、衔接式的选拔机制
设计多维度、衔接式的选拔机制,构建“知识 + 技能 + 素养”三维指标体系,中高职各有侧重且相互衔接。中职以“基础技能 +学习潜力”为核心,涵盖物联网设备操作,逻辑思维测试、学习主动性、抗压能力等多项内容,通过课程学习、校内竞赛等进行综合评价。高职以“综合技能+ 创新能力”为核心,包含系统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参赛经验等,参考中职训练档案给予技能基础分,避免重复选拔。选拔流 程则采用“初选-复选-终选”三级模式,初选可采用课程测试从各班级推荐候选人,然后组织专业技能测试和心理测评选拔学院进入预备训练营,最后通过模拟竞赛,团队任务考核等方式选拔出最终学员进入训练营,同时建立补位机制,每学期末补充一定的新成员以保持团队活力。
2、实施递进式、差异化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阶段的划分上,构建中职筑基与高职提升的递进体系。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例,中职阶段以熟练掌握物联网基础技能为核心,依托《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等专业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合理布线、连接设备、网络配置等基础技能。高职阶段则侧重于综合技能进阶化培养,在《网络编程技术》《物联网服务器管理》等课程中有机融入竞赛项目,重点培育学生的编码调试、系统开发、故障排查等核心能力;联合本地的行业内优质企业开展项目式训练,定期邀请企业导师进行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
在团队化培养机制方面,构建“1+1”老带新与创业团队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职老队员与中职新队员结对培养,每位高职队员带领 1 名中职队员进行训练备赛,从而实现技能经验的传承,形成优势互补的分工协作。此外,可将训练营按项目组划分为硬件组、软件组、测试组等,模拟创业化团队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在训练中采用绩效积分制,将训练表现、团队贡献等纳入积分体系,并与评奖评优、实习单位推荐等挂钩,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基于长板理论的组队策略
针对中高职一体化赛项“中职 + 高职”组队要求,采用“长板理论”选拔参赛队员:通过技能测评识别学生的优势领域(如中职学生 A 擅长设备调试,高职学生 B 擅长程序开发),组建“优势互补”的参赛队伍。例如,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中,由中职生负责设备安装与基础配置,高职生负责系统开发与数据处理,实现“1+1>2”的效果。
三、实践成效
与宁波行知职高合作的中高职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多维度选拔机制筛选学生组建竞赛训练营,并组建由中高职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构成的复合型指导团队,进行递进式、差异化的联合培养。在 2025 年浙江省职业技能竞赛云计算应用、网络系统管理等赛项中获得 3 枚铜奖,在校级挑战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竞赛成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提升。
四、结论与展望
“多维度选拔、递进式培养、动态化管理”的中高职一体化技能竞赛训练营学生培养与选拔机制,能够打破了中高职学段界限实现技能竞赛人才的高效培养。取得的竞赛成绩表明,此机制不仅能有效提升竞赛成绩,而且能促进相关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为企业输送更多优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朱金仁,安徽安庆人,男,1986年9月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 2024 年度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专项项目“ 中高职一体化技能竞赛训练体系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娥 , 张岩 , 彭茂辉 . 职业教育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历史回溯、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5,46(08):12- 17.[2] 陈沛酉 . 省域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样态及其逻辑——以浙江省为例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44(14):20- 28.
[3] 祝鸿平 , 崔陵 , 于丽娟 .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与建构路向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5,46(08):18-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