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实验的初中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刘定凤 傅军军 龙春燕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引言
传统几何教学长期面临“抽象性”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矛盾。初中阶段,学生需从算术思维向几何思维跨越,但教材中几何概念的呈现方式(如点、线、面的定义)常因过度抽象导致理解困难。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北师大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若脱离实验操作,学生易陷入机械记忆公式的误区。
一、基于数学实验的初中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突破认知局限,深化概念理解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在发展,传统几何教学中静态的图形与文字描述常使其陷入理解困境。数学实验通过动态操作与直观演示,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经验。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可通过折叠、剪拼等操作,直观发现任意三角形内角和恒为定值;在认识立体图形时,利用 3D 模型或虚拟现实技术旋转、拆解几何体,能快速建立空间观念。这种“做中学”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出几何规律,使概念理解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实验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例如,在“设计最短路径”实验中,学生需通过测量、绘图、验证等步骤,自主探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在“测量旗杆高度”项目中,需结合相似三角形知识设计测量方案。这些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需通过多次尝试与调整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为未来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
(三)促进跨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几何知识广泛存在于物理、工程、艺术等领域,数学实验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天然桥梁。例如,在“圆锥体积”实验中,学生通过将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结合物理中的容积概念理解体积关系;在“对称图形”教学中,分析建筑、绘画中的对称元素,并用几何语言描述其特征,培养数学审美能力。此外,实验中的数据收集、模型制作、报告撰写等环节,还融合了信息技术、语言表达等技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基于数学实验的初中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动态演示突破抽象认知
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创设动态情境,将抽象几何概念转化为直观操作。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绘制任意三角形,通过“度量”功能实时显示三个内角的度数。当拖动顶点改变三角形形状时,内角和始终稳定在 180∘ ,学生直观观察到“无论三角形如何变化,内角和恒定”的规律。进一步结合物理实验,用弹簧连接三角形顶点模拟工程结构,当拉伸或压缩弹簧时,三角形边长变化但形状保持稳定,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这种多维度动态演示,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现”,在操作中构建几何直观。
(二)跨学科融合深化知识应用
通过真实情境项目整合多学科知识,能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校园立体模型”项目为例,学生先运用几何知识,借助测量工具精准获取校园建筑的尺寸数据,再依据体积公式计算所需模型材料用量,此过程深化了对几何测量的理解。随后,结合物理中的重心原理,分析模型结构稳定性,通过调整重心位置优化设计,避免模型倾倒,实现几何与物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测量旗杆高度”活动中,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测量旗杆影子长度,并与已知高度的物体影子对比,建立比例关系求出旗杆高度。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图像处理软件,对拍摄的测量场景照片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让几何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教师还可引入艺术元素,引导学生分析建筑中的对称结构,用几何语言精准描述其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特征,并借助 3D 建模软件将设计直观呈现。这种跨学科实践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深刻体会几何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
(三)探究式实验培养推理能力
采用“问题驱动 - 实验验证 - 归纳总结”模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例如在“中点四边形”教学中,教师提出“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四边中点会得到什么图形”的问题,学生通过剪纸实验发现中点四边形均为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探究特殊四边形时,学生用几何画板拖动原四边形顶点,观察中点四边形形状变化,归纳出“原四边形对角线相等时中点四边形为菱形,对角线垂直时为矩形”的规律。在“折叠问题”实验中,学生通过三次折叠 A4 纸,观察折叠线与角平分线的关系,自主推导出折叠后图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这种探究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
(四)分层实验任务满足多元需求
设计阶梯式实验任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层任务侧重概念理解,如用几何画板绘制三角形三条中线,观察重心位置特征;提高层任务强调知识迁移,如通过改变三角形形状验证“重心始终位于三条中线交点”的普遍性;拓展层任务鼓励创新应用,如设计利用重心原理的简易平衡装置。在“圆的综合实验”中,基础任务为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计算圆周率,提高任务为探究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拓展任务则结合物理中的杠杆原理,分析圆弧形支架的承重优势。分层任务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几何思维水平。
结语
在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基于数学实验的初中图形与几何教学为突破传统课堂局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真实情境项目驱动的跨学科实践,学生不再局限于纸面上的几何推导,而是在测量、建模、验证等动态过程中,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的理解,更通过物理原理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融合、艺术审美的渗透,构建起“数学
的立体化知识网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几何知识在工程、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广泛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超 .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J].科技资讯 ,2020,18(30):143-144+147.
[2] 林兴 . 刍议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合理推理 [J]. 亚太教育 ,2016,(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