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策略研究
肖红军 张蕾
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 744404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德育工作已经由单一的显性课程向“ 显隐结合” 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的各种非正式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对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德育教学效果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能在日常的学习中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能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和行为准则来要求自我,从而能实现学习质量的提升。教师系统并科学地整合高中阶段的课程,并通过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德育教学体系的形成,也能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挖掘和弘扬校训、校史和校徽等文化符号,对于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精神洗礼,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打造鲜明、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的输出,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使命,并且在学习中端正态度,在生活中做到自我约束与提升,这样能促进高中教学的发展,还能实现德育隐性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聆听一些校友举办的讲座,能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发展史,还能了解历代校友的一些学习经验、奋斗精神等内容。在参与专题讲座活动之后,教师让班级中的学生开展作文的书写,使学生通过对学校发展史的了解或对一些优秀校友的事迹进行聆听后进行自身想法的表达,能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追求,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有自觉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并将校园文化和校友的一些精神作为自身前进道路上的指引,使学生能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管理制度,发挥制度育人功能
完善的制度是学校运行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能规范师生的行为准则,也能传递出公平、公正、责任的核心价值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学生守则课堂纪律、宿舍管理、考试规则等规章制度之中,使学生在遵守制度的同时能够逐步内化行为规范的意识。
例如,通过设立学生自治组织、开展“ 文明监督岗” 等活动,教师在学校开展学生自治组织,并创设文明监督岗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让学生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自觉担任纪律检查员、卫生监督员、文明礼仪引导员等角色在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能对其他同学进行引导和指正,以良好的行为规范感染身边的人,还能使学生在制度约束之外建立起内在的道德自觉。教师通过优化管理制度,使制度不仅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工具,更使其成为传递价值的桥梁,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真正达到制度育人的教学目标,也为高中隐性德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丰富校园活动资源,拓展德育实践平台
丰富的校园活动是提升教学趣味性的重要途径,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感。学校教师可以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社会热点来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这样学生不仅能受到良好的熏陶还能在多样化的德育教学活动中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 五四青年节” 这一节日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讲述身边的榜样故事,通过参与活动能将责任、担当等核心价值观“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还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分享自身的感悟,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等,让学生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爱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教师应明确隐性德育的优势,并以独特的方式来发挥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塑造,让学生能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今后的学习和挑战。教师通过对隐性德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还能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林靖.在高中德育中强化生命伦理教育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2,(21):82-84.
[2]雷鸣亚.如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巧妙融合德育[J].吉林教育,2022,(10):68-70.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24]GHB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