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 双创” 教育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

万欣然 游娟

武昌首义学院

在创新驱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亟需改革教育模式提升学生“ 双创” 能力。以“ 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 的教学模式具有“ 以学生为主体” “ 理论实践融合” 等优势,将其融入“ 双创” 教育意义重大。

1. 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1.1 行业发展带动专业需求增长

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品质提升,使环境设计需求覆盖城乡各领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及“ 双碳” 目标实施,对具备创新理念与绿色技术的环境设计人才需求激增,为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1.2 专业建设成果初显

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果初显。课程增设数字化设计、生态设计等前沿内容;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引进行业教师、开展教师实践培训,提升“ 双师型” 教师比例,保障教学质量。

1.3 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活跃

高校通过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校内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竞赛;校外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赛事。学生在竞赛和实际项目中发挥创意,如师生合作的乡村景观设计项目,获当地认可,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2. 基于项目驱动的“ 双创” 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

2.1 项目资源整合困难

项目资源获取是“ 双创” 教育融合的关键,但应用型高校面临诸多难题。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学生接触的多是边缘性任务,难以达到教育预期;高校内部专业壁垒导致跨专业项目资源共享不足,限制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项目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欠发达地区高校难获优质资源,影响“ 双创” 教育质量。

2.2 课程体系与“ 双创” 教育融合不深入

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虽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但融合仍不深入。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缺乏与实际项目结合,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对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未突出“ 双创”要求,对创新成果和实践能力考核权重低。

2.3 师资队伍“ 双创” 能力有待提升

在“ 以双创带动就业” 战略下,师资是“ 双创” 教育的保障。当前,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 双创” 能力不足。部分教师长期从教,缺乏行业实践,对市场把握不准,难有效指导项目教学。高校推行的教师企业实践因周期短、企业参与度低,难以深度融合“ 双创” 与专业教育。

2.4 学生参与“ 双创” 实践的积极性差异较大

学生参与“ 双创” 实践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但差异显著。部分学生热情高,积极参与项目和竞赛,而不少学生兴趣缺乏。同时,高校激励政策不完善,也削弱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3. 基于项目驱动的“ 双创” 教育融合发展潜力

3.1 契合国家战略需求,拓展项目领域

国家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绿色发展等战略为环境设计提供丰富项目资源:乡村振兴中可参与基建、景观规划及文化空间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城市更新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优化与历史街区保护;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保设计,如绿色建筑、生态景观项目。这些项目兼具社会价值与实践意义,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提升“ 双创” 能力,高校也能培养契合国家战略的专业人才。

3.2 技术创新推动,提升项目质量与学生能力

数字化、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为“ 双创” 教育提供支撑:SketchUp 等软件提升设计效率,人工智能辅助拓展思路,新型环保建材丰富创新可能。学生在项目中接触前沿技术,如用AI 优化景观布局、新型材料打造绿色空间,既提升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也增强项目竞争力,为创新创业夯实技术基础。

3.3 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视角推进双创教育改革优化,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4]。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提供项目、需求与实践场地,科研机构注入技术与创新,高校则输送人才、转化成果。在项目驱动的“ 双创” 教育中,学生得以参与真实项目,在多方导师指导下提升专业与“ 双创” 能力。同时,融合促使高校贴合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与培养方案,精准对接市场,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创新创业成功率。

4. 基于项目驱动的“ 双创” 教育融合发展措施

4.1 优化项目选择与管理

4.1.1 建立项目资源库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拓宽项目来源渠道。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取企业实际的设计项目;与政府部门合作,参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项目;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公益设计项目等。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资源库,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项目资源库应实行动态更新,及时淘汰不符合教学要求或已过期的项目,补充新的优质项目,确保项目资源的时效性与适用性。

4.1.2 促进项目成果转化

高校应建立项目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进行商业化推广或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成果,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同时,对项目成果转化成功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与创新热情。此外,将项目成果转化案例纳入教学案例库,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促进“ 双创” 教育的良性循环。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2.1 提升教师的综合举措

师资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可通过创新创业能力培训、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引进有经验教师,打造兼具专业背景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构建教师实践锻炼制度,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鼓励参与横向科研项目,促进理论实践融合。构建多元培训体系,邀请专家、企业家开展讲座培训,组织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探索专业“ 双创” 教育融合路径与方法。

4.2.2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高校需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职称评定上,对“ 双创” 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绩效考核时,将教师“ 双创” 教育工作纳入指标并给予奖励;定期评选“ 双创” 优秀教师并表彰宣传,激发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

4.3 构建“ 双创” 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打破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独立局面,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融入创新创业思维,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开设专业特色课程,结合专业与创新创业知识,提升课程实用性。

5. 结语

在数字化浪潮与国家战略推进下,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探索项目驱动的“ 双创” 教育融合成为教育革新必然。目前实践中存在师资脱离行业、校企政协作不畅致实践资源分散、课程体系滞后等困境。但不少高校已探索破局:搭建政府统筹、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协同架构,以契约明晰权责整合资源;通过教师“ 下企业挂职” 与“ 双创培训” 提升指导能力;以项目重构课程体系,融入创新与创业实践。

未来,高校需深耕项目驱动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将企业项目、行业技术、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操中磨砺创新思维、积累经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动态反馈机制调整教育策略。如此才能培养兼具专业功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环境设计行业注入活力,服务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卞勇,张爽,潘伟,王海峰,田雪萍. "以“ 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 模式在花卉栽培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6(2013).

[2]袁黎佳,贾嘉,郭锐,等.创赛驱动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5,(11):146-148.

[3]朱增宝,邓海顺,陈清华,陈加胜.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科教文汇 33(2017).

[4]李旭.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 科技创业月刊1(2019).

[5]千香草.“ 互联网 +′′ 背景下双创教育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探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7(06):33-3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