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震救援人员自身安全防护与风险规避研究

作者

吴延伟

武警工程大学 710086

地震救援属于突发灾害应对的关键部分,对救援人员的专业水准及安全保障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复杂多变的灾后环境既加重了救援难度,又给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险。怎样合理识别风险并规范防护举措,成为优化救援效能与保证人员安全的重点课题。本研究针对地震救援人员在现场遭遇的安全隐患,探究其防护体系创建与风险规避机制,试图为地震应急应对给予体系化支撑与操作参照。

一、地震救援现场中常见风险与暴露场景

(一) 结构坍塌区域的潜在威胁特性

复杂地形以及建筑残骸成为地震救援现场的主要障碍物。坍塌的结构中常常隐藏着没有完全倒塌的承重构件,救援人员进入这样的区域时,很容易遭受二次垮塌的影响。废墟之中穿行时要随时注意不稳定物体的晃动或者位移情况,尤其是楼板、梁柱还有倾斜的墙体之间形成的夹角地带。一些建筑残骸内部存在着压力堆积或者应力释放不均匀的现象,救援操作时哪怕是最小的干扰都可能会引发新的坍塌,从而形成致命的威胁。而且,落石、碎玻璃以及裸露的钢筋这些因素也可能在行动过程中带来物理上的伤害。所以,辨别出结构松动的部分和崩塌的迹象,维持合适的探查顺序和步伐控制,这给进入此类区域的人们赋予了非常高的判断力需求。

(二) 环境毒物对生理健康的慢性危害

地震灾害常常引发建筑材料、化学品、生活废弃物大面积混合释放,救援环境里或许存在粉尘、石棉、挥发性有机物、腐烂物质之类的污染源。有些污染物也许不会立刻致命,可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者眼睛长时间接触,会给救援人员带来无法逆转的健康损伤。带有水泥粉末和重金属颗粒的空气,倘若没有防护就吸入,大概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部分工业园区或者实验室地震受损以后,或许出现高毒化学品泄漏,给人员带来化学灼伤或者神经损伤。身体长久处在这样环境当中,会干扰人的认知判断和行动效率,增大事故风险。

(三) 余震频发情境下的心理应激负荷

余震的不确定性造成救援过程里人员精神高度紧张,心理负担处于不断堆积之中。连续高强度工作,听到人员被埋或者看到现场惨烈情景时,部分人员出现恐惧、烦躁、焦虑等心理应激状况,从而干扰判断力和动作协调。夜间或者视野不佳场地当中,这种心理紧张感更为突出。有个别人甚至产生强烈的逃避或者迟滞反应,影响到整体救援进程。缺少心理疏导和团队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失误、踩踏、误判之类的连锁反应,严重时还可能造成集体性心理崩溃。

二、地震救援人员自身防护与风险规避的策略路径

(一) 提升救援设备研发水平,提供高端先进设备支持

一是制定客观科学、详细而全面的消防地震救援设备完整目录,通过对消防地震救援设备配备的数量与比例的确定,让消防地震救援设备更加齐全,注意像生命探测仪、顶撑杆、救援工具车这类重要器械是否配备齐全,提高消防地震救援队伍的事故处理能力。二是团结各个自然灾害相关的部门的专家,利用现代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加大对于地震救援设备的开发力度,最终为地震救援行动提供轻薄易携带、智能化操作的高端设备。三是吸引更多民间组织加入到地震救灾装备的开发中来,借助高科技技术以及制造企业平台,利用国家优质的生产实力,开发出制造各种适合中国地震灾情的救援器械装备,改变进口产品主导地震

救援先进设备市场的现状。

(二) 现场评估与路径规划的系统培训方案设计

进入地震灾区前线,要建立起科学严谨的现场评估体系,对风险源、受损结构、障碍分布及潜在通道展开判定。救援人员要有基本的建筑识图能力、危险识别技能以及路径预判思维,能迅速判断哪些地方是安全的接近路线,哪些地方要设置临时支撑或者绕行。培训的时候应当引入多场景模拟平台,联合典型地震残骸模型和即时回馈系统,加强人员的应变反应速度和协同决策能力。队伍调动之前按照灾区性质做前期情报分析,规划出阶段性的作业路线图和风险动态调整预案。

(三) 任务分配与应急指挥的同步协调机制

保障地震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是指挥调度系统高效运转。任务分配要依照人员的专业背景、身体状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加以区别对待,不能把过多的人员安排去做危险性较大的事情。指挥体系要有即时调度平台,可以做到多个地方的任务追踪、作业状态回馈、风险预警等功效。调度人员要有很强的局势剖析能力和危机干预能力,能在情况突变时迅速重新组合队伍结构和任务顺序。队伍之间联络的信道要保证畅通,不能由于信息滞后或者误传而导致操作混乱。各个层级的应对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协同边界,防止出现跨界干涉和指令重叠所引发的执行阻碍。

(四) 构建实施心理与生理双轨调节机制

灾区工作高压状态下,救援人员的心理与生理都面临双重考验,只有建立科学的干预机制才能长期维持其作业能力。心理干预机制要涵盖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任务准备时要通过筛查、测评和训练等手段来识别心理易感群体,并给予针对性预案;在任务执行时需设立临时心理疏导岗或者轮岗制度,以便快速察觉焦虑情绪或者行为反常现象;在任务结束后则可凭借团体复盘、心理调适以及情绪疏导等方式协助人员完成心理康复。就生理调节而言,要改良营养供应计划,保证热量、电解质及抗疲劳物质得以及时补充。救援期间应安排专门的休整区域,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高强度工作过后应当安排强制休息时间,避免疲劳累积引发事故。

三、结束语

地震救援工作存在特殊性,这就使得它不得不在高风险环境中运作。救援人员是主要执行力量,自身的安全防护与风险规避问题不能被忽略。通过完善个体防护装备,加强现场风险评价,改良任务调度体系并形成心理干预机制,能够改善其在复杂救援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及执行效率。地震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既是对个体生命的重视,也是整个应急系统高效运转的根基。只有塑造起科学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达成救援行动。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应急救援中人员安全防护机制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43(02):88-94.

[2] 郑晓伟. 灾害现场应急响应人员风险识别与防护策略探析[J]. 应急管理科学,2023,27(01):112-119.

[3]董鹏.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15,(04):51-53.DOI:10.16102/j.cnki.cppe.2015.04.010.

[4]程乃俊,康宁,周建丽,等.汶川大地震灾害救援人员安全卫生防护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10):93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