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崔璨

江苏省运河中学 221300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厨房中的烹饪调味到环境中的污染治理,从日常用品的制作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1 生活情境巧引入,课堂氛围趣盎然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具备强烈的探索欲望,面对未曾接触的事物常常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化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合学生熟悉的日常场景,是一种能够有效捕获其课堂专注力并点燃求知热情的策略。考虑“ 燃烧和灭火” 这一核心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以下路径:在课堂导入环节,叙述一个贴近家庭生活的真实片段——一位名叫小明的学生在厨房操作时,意外遭遇了食用油在锅中燃烧的状况,其瞬间的反应是慌乱无措。面对这种危机,同班同学们可能会依据各自有限的生活认知给出不同的处置建议,譬如直接泼水或是迅速用锅盖覆盖。教学者此时的功能是顺势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班级成员对上述不同方法的科学性进行深度审视,并组织小组形式的自由探讨。在此交互过程中,青少年学习者会高度投入,主动调用各自积累的碎片化生活观察及朴素认知,积极阐述多样化的个人见解。紧随其后,教师通过现场操作演示手段,清晰呈现向起火的油锅泼水以及使用盖子隔绝空气这两种操作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现实结果。当观察者目睹泼水不仅未能扑灭火苗反而导致火焰陡然加剧,而锅盖覆盖后燃烧迅速停止的画面时,实际现象与多数人的预判形成了显著反差,这种认知冲突瞬间转化为对燃烧发生必备条件及有效中止手段背后科学原理的强烈探求动机与环境营造。

2 生活素材深挖掘,知识理解更透彻

化学教育实践应当敏锐捕捉生活中蕴含的大量可用素材。将这些日常现象与化学核心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成为提升学习者理解深度的关键策略。“ 溶液” 相关主题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场景。日常环境里溶液种类极为丰富,盐水、糖水、碳酸饮料广泛存在。鼓励学习者自行收集身边常见溶液并带入课堂进行观察与讨论,是有效的起点。观察活动会揭示不同溶液在视觉特征(如色泽、澄清度)和嗅觉感知上的显著差异。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 盐水呈现咸味而糖水具有甜味,其根源是什么?何种因素最终调控溶液的味觉属性?” 此类问题的探讨目标指向“ 溶质”与“ 溶剂” 核心定义的建立,促使学习者认识到溶液的味道特性根本上由其内部溶解物质的特定性质所主导。涉及“ 酸和碱” 知识传授时,调动学习者的直接生活体验至关重要。回忆起咀嚼酸梅引发的强烈酸味感受,或者被蚊虫叮咬后涂抹肥皂水带来的瘙痒缓解效果,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实例。顺势引导思考:“ 酸梅产生酸味的内在化学原因何在?肥皂水减轻叮咬不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利用这些具体的生活情境素材,有助于学习者更为直观地把握酸性与碱性物质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教学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拓宽视野,揭示酸碱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多样化实用案例。厨房中食醋能够有效溶解并移除水垢沉积物,医药范畴内小苏打(碳酸氢钠)常被用于中和过剩的胃酸缓解不适,均是该原理的具体显现。深度挖掘并整合此类源于生活的真实素材,使学习者能够清晰地辨识化学原理与其现实世界之间的紧密纽带,从而真切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普遍存在性。

3 生活实践常开展,能力素养双提升

化学学科的实践本质要求教学紧密联系现实情境。将化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体验是激发学生兴趣、深化理解的可行途径。例如,鼓励中学生动手尝试“ 自制汽水” 便是一个典型项目。该过程的核心在于理解“ 二氧化碳” 气体的特性及其生成机制。实际操作中,学生会精确称量食品级“ 小苏打” 与“ 柠檬酸” 粉末,观察两者混合时迅速释放出“ 二氧化碳” 的现象。随后需要将生成的气体有效导入冷却的糖水溶液中,并添加可食用的风味物质。完成一杯可饮用的自制饮料并非最终目标;学生在此过程中必然主动探究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思考酸与碳酸氢盐反应的定量关系,评估不同配方对口感与气泡持续时间的作用。这种从原料配比到成品评价的全链条参与,远比单纯记忆课本结论更能锻炼操作技能与批判性思维。走出实验室,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议题同样重要。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本地水体或监测社区空气质量,促使他们运用课堂所学分析具体问题。当学生在某处沟渠发现异常颜色或气味时,会主动收集水样,尝试联系学过的“ 重金属离子” 检测方法或“ 有机物” 污染指标。为了弄清污染源,他们可能需要查阅《环境化学》专著中的相关章节,或者向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请教“ 治理方法” 。基于调研数据和分析结果,学生小组可能形成正式报告,向居委会或相关管理机构提交包含具体“ 防治措施” 的建议书。此类活动不仅巩固了化学知识在真实场景的应用能力,更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感受化学的实用性;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元文静.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考——评《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04): 139.

[2]王慧.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水平[J]. 现代盐化工,2023, 50 (06): 113-114+132.

[3]张莹莹.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亚太教育, 2023, (06):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