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引路,春风化“ 语”
王丽萍
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学 362199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具有叛逆心理,其自我意识也在逐步觉醒,对个性化的追求十分渴望;高中阶段的学生性格会慢慢变得内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逐渐下降,自尊心也在逐渐加强;部分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对自身心理健康变化不重视,虽然班主任做了相应的心理引导但效果不佳。对此我们首先对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勇于肩负班主任的角色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之道进行了反思。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正在慢慢觉醒,在日常行为表现中更加追求个性化展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亲子之间互动频率下降,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在逐渐降低,甚至出现校园暴力的问题,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逐步降低;部分同学在高中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间规划相对混乱,情绪极易产生波动;此外部分心理教师心的理教育专业化不足,对学生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识较为浅显。面对以上种种问题,班主任需要做好早期识别、初步疏导、建立信任、转介协调等管理工作,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初步疏导。
二、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提升专业素养,创建良好引导环境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的第一引导者,班主任需要积极强化自己的专业教育能力,通过主动学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对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概念有所了解。并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积极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初步干预。学校还应该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并邀请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进行指导。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应该意识到,高中阶段的学生侧重展现自我意识,因此在进行心理教育疏导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承担倾听者的重任,转变以往说教为主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模式,打造真实的心理问题情境,比如在面对校园霸凌的场景下,学生应该如何处理?鼓励学生及时表达,班主任对霸凌的种类、霸凌原因以及学生的表达状态进行了解,确保学生成为心理教育的体验主体,并和学生一起打造安全、尊重、包容的班级文化、建立积极的班级公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语言,打造良好的心理教育引导环境。
2.2 组织教育活动,开展针对性的咨询
在实际的心理教育活动中,班主任不能只局限于理论化教学,为深化学生的理解,需积极组织心理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设计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建立心育表现舞台,同时和学生一起进行沟通合作,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个人心理建立心育档案,并通过数字化的平台布置具体的实践活动任务,并依托数字化网络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情绪监督。班主任通过引入情景剧的方式,促使学生了解情绪调节以及压力缓解的方式,班主任随后引入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主题班会,并引导学生结合此前对心理教育的理解,借用团体游戏的方式,对人际社交、生命生态以及社会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选举心理健康委员并要求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心理情绪变化进行记录和诊断,班主任及时和心理委员进行沟通,并针对特定学生及时进行约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精准预防;作为班主任还需要及时结合学生的心理档案记录,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日常活动,助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2.3 实现家校融合,形成心理教育合力
新课标要求新时期的心理教育需要积极联系家庭,实现家校共育,作为学生家长应该定期反馈学生的情绪变化,班主任还应该借助家长会以及线上平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价值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并及时建立“ 班主任—家长” 合作互动的机制,进行精细化分工的同时,形成心理教育合力,确保高中阶段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生的家长应定期主动的和学生沟通,对学生近期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了解,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家长可以和学生通过网络一起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班主任通过家长会、线上平台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微讲座,打破时间空间局限,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态,双方共同合作,通过建立建立“ 班主任—家长” 合作互动的机制,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化心理教育引导计划,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对调整学生心理情绪,实现高效的班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导环境,并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保证高效的心理教育效率;此外教师还应将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相互融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层次化、合理化的引导;并积极落实家校共育的理念,形成课堂内外联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研究[J].华夏教师,2024,(30):20-22.
[2]郑冬丹.高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