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
冯玉钊
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 239200
随着国家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各界愈发关注人才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对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当下时段,部分中职语文教师由于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并未意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所在,因而影响了中职学生的个人学习与成长。本文,也将以此作为出发点,简要对“工匠精神”培养的价值做出分析,深入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做出探究,以供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一、“工匠精神”培养的价值
“工匠精神”的培养,旨在塑造中职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等优良品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以最为直接的方式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因为中职教育大多与学生未来发展、未来职业规划紧密相连,“工匠精神”的培养,就可以帮助学生在未踏入社会的时段中,养成未来工作所必需的品质与品格。其次,“工匠精神”的融入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因为中职阶段的学生本就处在智力、思维快速发育的时段,于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既可以让学生以最为具体的形式知晓何谓“对”何谓“错”,还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成长中时刻受到“工匠精神”的指引与约束,避免自己“走弯路”。最后,“工匠精神”的融入可以有效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充盈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
(一)匠心传承,在案例学习中激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中职语文教师想要将之落到实处,第一步走便要帮助中职学生激活工匠精神,让他们可以清晰且具体地知晓什么是“工匠精神”并领悟培养该品质的必要之处。例如,在教学《喜看稻菽千重浪》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其中。课程伊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忆“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大米口感如何、价格如何、是否容易储存?”并提出问题“在数十年以前,大米的质量是否与如今相同?”由于学生对该段历史并不了解,所以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室中多媒体投影设备的使用,播放一段与“袁隆平”有关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以最为直接的方式了解“袁老”为了让世界人民都可以吃饱饭做出的奉献与牺牲。当短片播放结束后,教师则要将话题引向“工匠精神”,并教导学生正因为袁老对水稻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与钻研,所以才诞生了如今亩产量高、口感好、易存储的优质水稻;而袁老追求、钻研时的“苛刻”要求,就是“工匠精神”最好的体现。进而,在教学相关案例的有效联动中,切实实现了中职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的提升,切实促进了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激活。
(二)情景体验,在模拟演练中体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之所以存在较大的难度,主要原因就是中职学生并没有充足的经历,无法与之共情,所以教师在培养时才会困难重重。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情况,教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第二步走,就可以巧设情景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模拟演练中真切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例如,教师完成《喜看稻菽千重浪》这一课程的教学后,就可以先在教室中营造“稻田”的情景氛围,并以“体感模拟”与“探究演练”两种方式进行展开。在“体感模拟”部分,袁老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会无数次的蹲下、起身来种植、拿取水稻的幼苗与果实,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反复下蹲、起身进行模拟,通过体会腰背传来的酸痛感共情袁老在水稻研发这一领域的“工匠精神”;在“探究演练”部分,原文中提到水稻的成长会出现“高的、矮的、早熟、迟熟”等各种情况,中职学生就需要扮演“研究员”的角色,并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联动生物学科所学的知识,尝试解析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在深入思考与彼此交流中,他们便会对“水稻研发”的困难产生更加具象的感受,进而实现“袁老工匠精神”体会的进一步深化。
(三)精益求精,在生活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生成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优路径。语文教师落实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最后一步走时,就可以立足生活角度,安排学生进行作物种植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设身处地的实操中,逐步领悟与“袁老”相近的工匠精神。例如,教师设计生活实践时,可以先行购买某一生长周期较短的植物种子,并要求学生自行准备一个小花盆。实践进行时,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种植经验,独立完成松土、栽种、浇水以及日常维护的工作。当种植时间满一个周期后,教师便可以利用某节自习课的时间,让各个学生依次上台展示自己所种植的作物,并通过班级评比的方式,选出最优者。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体验中,中职学生会更加真实地领悟“作物种植”的艰辛;在日常的维护中,中职学生则会越发追求种植的精细度,进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养成。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本就存在一定的关联。中职语文教师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作为辅助,既实现了教学本身的提质增效,又充实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而在助力中职学生语文学业进步的同时,又大力加速了中职学生必要“匠心精神”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锦屏.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J]. 学周刊,2024,33(33):20-22.
【2】杨柳.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4,40(5):84-88.
【3】张杰晓.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J]. 教师,2024(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