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引领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法及价值探讨

作者

王维

甘肃建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050

当前国有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承担关键使命,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命题。面对复杂经济环境与转型压力,党建引领亟待突破机制化、实效性瓶颈。下面将立足与国企改革内在需求,聚焦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的梗阻环节,通过结构化分析六类方法的作用机理与协同逻辑,探索构建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体系。研究旨在为优化国企治理模式提供学理支撑,助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准高质量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必须将政治建设作为最高统领原则,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贯通战略部署与执行末梢的全周期保障体系。除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外,需重点构建政策解码与落实追踪的双重路径:一方面依托专业智库团队对宏观政策进行行业化、企业化转译,形成可量化操作的实施清单;另一方面在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中嵌入政策适配性评估模块,对投资方向、产能调整等重大议题实施合规性预审。尤其应深化党委前置研究的实质效力,例如明确规定涉及核心技术攻关或跨境并购等事项必须提交党委会进行政治风险与战略安全双重研判。而且需同步建立政策执行偏差的动态校准机制,通过季度经营分析会中的专项政治对标环节,核查业务进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程度,使资产配置始终服务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等目标。这种自上而下的价值传导体系,实质是将抽象的政治判断能力转化为可审计的发展质量参数。

二、深度融合治理,健全高质量发展机制

治理效能的突破性提升依赖于党组织与企业治理结构在制度层面的化学反应,其关键在于构建权责对应、制衡有序的立体化运行框架。深化“ 双向进入” 制度亟需细化任职主体的责任映射规则。公司章程修订应突破原则性表述,重点划定党委在战略投资、高管薪酬、并购重组等八类重大事项的刚性审议权限,同步建立董事会否决事项的党委复议特别程序。治理协同需依托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流程硬化,将党委会议题申报、董事会决策流转、经理层执行反馈纳入闭环管理系统,设置跨部门联审节点自动触发条件,如涉及预算额度、环保风险等阈值设定[1]。监督网络的构建需强化多维度信息穿透能力,整合纪检监察数据中台、审计异常指标预警、职工代表大会质询台账等渠道,对海外子公司股权交易、大宗商品采购等高风险操作实施联合监控模块的强制介入机制,通过制度性防护实现从被动风险处置向主动免疫系统的本质转变。

三、建强干部队伍,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国有企业干部人才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需立足党管人才的系统化重构,其关键在于建立覆盖选育管用全链条的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双轨认证机制。在选拔环节引入政治表现的多维溯源评估,通过对重大事件立场、巡视巡察反馈、廉政档案等数据的交叉核验形成政治画像,实施一票否决的刚性约束。针对科技领军人才等关键群体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例如设立覆盖三至五年的“ 英才攀登计划” ,整合产学研资源实施定向课题攻关与海外研修模块,同步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成等市场化激励路径。突出党员人才的标杆引领需创新载体设计,在重大工程建设现场推行党员责任区积分管理制,将节点攻坚成效量化为个人贡献值;在科研创新平台设立“ 揭榜挂帅” 党员先锋岗,赋予研发路线自主决策权与团队组建优先权,通过组织赋能使个体创新势能裂变为群体突破动能,最终形成以政治引领为根基、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现代化人力资本增值范式。

四、激发组织活力,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基层党组织功能释放的效能瓶颈突破需依托责任传导与载体创新的双轮驱动。主体责任落实必须构建穿透式压力传导模型,制定党组织书记履职清单的二十八项具体行动项,建立季度述职评议与巡视问题追溯的联动问责机制。标准化建设要超越形式达标导向,重点打造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三会一课线上留痕、党员行为动态分析、组织生活质量评价等数字化管控,在实体阵地叠加产业创新工作室、劳模调解站等复合功能。破解“ 两张皮” 难题的核心在于重构活动价值链,如将年度劳动竞赛设置为党支部承办项目,通过资源调配权下放激发组织策划主动性;在成本管控行动中建立党员提案直通渠道,实现合理化建议四十八小时内跨部门响应。纪律作风建设需强化预防性制度设计,对采购销售等敏感岗位实行三年轮岗的底线管控,建立供应商廉洁准入负面清单数据库,以制度化的净化能力培育员工与企业同向成长的发展共同体意识。

五、推动改革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党建赋能改革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建构突破思维惯性与体制障碍的系统性解法。思想共识凝聚需要前置介入决策全周期,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酝酿阶段即启动“ 政策面对面” 专项解读,通过职工代表听证、关键岗位访谈、专家风险评估形成三重缓冲带,消解改革阻力根源。党员创新引领需构建包容性制度环境,出台科技创新尽职免责的“ 六项负面清单” 具体认定标准,对研发周期超二十四月的战略项目设置弹性激励周期。建立双通道晋升机制保障技术骨干的行政待遇匹配度,破除“ 技而优则仕” 的单向发展困局。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在实现资源精准对接,围绕双碳目标在火电企业设立党员降碳先锋队,对标国际先进参数制定煤耗分级达标路线;针对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组织跨企业党员攻关联合体,共享实验设备与专利池资源。通过组织化动员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企业的主动作为清单,使制度优势最终体现为技术壁垒突破与产业生态位跃迁的现实生产力[2]。

六、 构建长效机制,巩固高质量发展保障

实现党建优势向发展胜势的可持续转化必须建立具有自进化能力的制度保障体系,核心在于构建贯通决策、执行与反馈的质量控制闭环。关键在于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的工作抓手,探索将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精度纳入年度经营审计的专项指标,例如在海外投资项目后评价中增设国家形象维护系数等非财务维度。效能监察需向深层次治理领域拓展,针对混改企业建立党组织关系接续与治理结构适配的动态监测模型,预设股权变动超过临界值时的党建预案自动触发机制。质量改进依托问题驱动的螺旋式上升路径,通过每年组织覆盖三层次的党建质量诊断(支部基础规范度、业务融合有效度、战略支撑贡献度),形成量化问题清单与整改路线联动机考台账。同步建设党建与生产经营数据的智能分析中枢,利用自然语义识别技术挖掘基层调研报告中的重复性风险信号,推动监督资源精准投向采购腐败高发领域、安全生产薄弱环节等深水区。以常态化机制创新构筑兼具韧性张力与动态纠偏功能的发展质量护城河,确保党组织在复杂变局中始终成为企业航船的稳定舵轮。

结语:综上所述,党建引领国企高质量发展本质是政治优势向治理效能的制度性转化。本文论证的六大方法构成有机整体:政治引领锚定发展方向,治理融合筑牢制度根基,人才建设供给核心动能,组织动员释放聚合效应,创新攻坚突破转型瓶颈,长效机制保障持续进阶。其价值已超越企业经营范畴,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驱动产业升级、塑强竞争优势中形成不可替代的战略支点。

参考文献:

[1] 吴复义. 国企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J]. 现代企业文化,2025(1):77-79.

[2] 熊须远. 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同频共振"策略研究[J].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26(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