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赋能下小学语文作业多样化设计的模式构建

作者

禹彩虹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团结小学 751999

引言:作为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的关键环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关乎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因而实现作业从“ 一体化” 讲练向“ 个性化” 发展的深刻转型,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诉求,但传统纸笔作业固化的呈现方式与滞后的反馈机制,却常常限制着学生创造性潜能的释放。在此背景下,教师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作业设计便成为必然选择。由此,探索一种系统性的模式构建显得尤为迫切,它不仅关乎如何运用数字工具创新作业的呈现样态,更涉及怎样依托网络平台拓展交互空间,以及最终指向的是通过智能技术实现评价反馈的精准优化。

一、借助数字工具,创新作业呈现样态

数字工具的引入为小学语文作业的呈现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这便有利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通过多元化的数字媒介实现文本、音频与图像等多种信息的有机融合,进而不仅拓展了作业的表现维度,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此外,作业内容在数字环境下被重新组织,信息的传递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在选择数字工具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使作业的呈现样态更加贴合实际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擘画一项围绕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的“ 交互式科普海报” 设计作业,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一种可供探索的视觉产品。为达成此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Canva 或WPS 演示等工具,将“ 太阳的特点” 这一核心知识点进行解构与视觉化重组,这一过程会自然促使学生为寻求更生动的表达而去搜寻视频、音频素材,并学习嵌入二维码或超链接,从而让静止的海报“ 活” 起来。而当学生的作品最终能实现扫码听讲解、点击看动画的交互效果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便已从被动记忆升华为一场主动的、沉浸式的创意建构,作业本身也蜕变成了一份极具个人印记与传播价值的数字艺术品。

二、依托网络平台,拓展作业交互空间

网络平台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语文作业中封闭的、单向的师生沟通壁垒,为作业的完成过程开辟了广阔的交互空间,学生的作品在平台上得以展示,这为同伴之间的相互观摩和借鉴提供了可能。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平台上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使作业从个体独立的思考活动演变为群体协作的探究实践;在这样的交互环境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成为了学习社群中积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这种基于平台的互动模式,极大地延展了学习行为发生的时空维度,让知识的建构在持续的对话与思想碰撞中得以深化,从而赋予了语文作业更加丰富的教育意涵。例如,为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的学习不致沦为个人孤立的感悟,教师可将班级学习论坛转化为一个思想交锋的“ 时间场域” ,其关键在于设计一套层层递进的交互流程以激发群体智慧。教学可始于教师发布一个激发普遍体验的议题——“ 捕捉你生活里时间的踪迹” ,由此引出学生以图文形式进行的个体化分享,形成观点碰撞的初始涟漪;继而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对这些碎片化的感知进行“ 议题漂流” ,即要求各组在协同编辑的在线文档中对其他组的发现加以提炼、归纳与升华,最终共同绘制一幅“ 我们的时间地图” ,作业至此便从单向度的表达转向了多维度的对话与共创。

三、运用智能技术,优化作业评价反馈

教师在作业批改与评价过程中,能够依托智能分析工具实现作业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处理,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还增强了反馈的针对性。例如,针对习作中普遍存在的词汇贫乏、描写空洞等症结,教师可部署集成AI 批改功能的学习平台,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一次精准靶向的流程再造。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初稿录入系统,系统即刻生成的“ 诊断报告” 会以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解构文章的优劣,不仅能圈出错别字,更能针对“ 美丽” 之类的单一词汇推送“ 旖旎” “ 秀美” 等语境化替换建议等,这一即时反馈机制也赋予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我修正的强大动能。并且,基于这份详尽的智能分析,教师的后续指导便能彻底从繁琐的基础性批改中抽身,转而聚焦于学生文章的立意深度与谋篇布局等更高阶的思维训练,从而实现评价对学习的真正赋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构建的这种信息技术赋能下的作业新模式,它将单向的知识巩固任务彻底转变为一场支持个性化探究的深度学习实践,学生的创造潜能由此被充分激发,进而引导他们走向对语言文字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才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实现内在生长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刘世辉.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3,(05):87-88+2.

[2]刘红燕.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非书面家庭作业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2022,(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