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与挑战
李振骅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1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 “双碳” 目标推进的背景下,新能源(如风电、光伏、储能等)凭借清洁、可再生的优势,成为能源系统升级的核心力量。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与随机性特点,直接并网易导致电网电压波动、频率不稳定等问题,制约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安全运行。当前,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电力电子技术在应用中面临器件性能不足、系统协调难度增加、成本与可靠性失衡等挑战。因此,深入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场景与现存挑战,探索科学应对路径,对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并网中的核心应用
(一)新能源发电侧的功率调节与控制
在新能源发电环节,电力电子技术通过变流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发电功率的精准调节。对于光伏发电系统,电力电子变流器可实时追踪太阳辐照度变化,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确保光伏阵列始终运行在最优功率输出状态,提升发电效率;对于风力发电系统,电力电子变桨距控制器与变流器协同工作,可根据风速变化调整风机转速与输出功率,避免风速骤变导致的功率波动,减少对风机机械结构的冲击。
(二)并网接口侧的电能质量优化
并网接口是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关键节点,电力电子技术通过各类电力电子装置优化并网电能质量。一方面,静止无功发生器、有源电力滤波器等设备可实时补偿新能源并网产生的无功功率与谐波电流,抑制电压波动、闪变及谐波污染,确保并网电能的电压、频率、谐波含量符合电网标准;另一方面,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通过电力电子换流器,实现新能源发电(尤其是远海风电、大规模光伏电站)的远距离、低损耗传输,解决传统交流输电在长距离传输中存在的电压跌落、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升新能源并网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三)电网调节侧的安全稳定控制
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电网对灵活调节能力的需求显著增加,电力电子技术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在电网频率调节方面,电力电子控制的储能系统可快速响应电网频率变化,通过充放电实现频率二次调节,弥补传统火电调频响应速度慢的不足;在电网电压支撑方面,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可控串联补偿器、统一潮流控制器等设备,可动态调节电网线路阻抗与潮流分布,改善电网电压分布,增强电网对新能源波动的耐受能力。
二、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并网中的主要挑战
(一)电力电子器件性能与技术瓶颈
当前电力电子器件存在性能短板,制约新能源并网效果。一方面,现有功率半导体器件(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在高频、高压、大功率工况下,存在开关损耗大、散热困难等问题,导致变流器效率降低,且易因过热引发器件故障;另一方面,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如碳化硅、氮化镓器件)虽具有高频、高效、耐高温优势,但存在制造成本高、大规模应用技术不成熟等问题,难以全面替代传统器件。此外,电力电子装置的集成化程度较低,多器件协同控制难度大,易出现控制延迟、参数不匹配等问题,影响新能源并网的稳定性。
(二)系统兼容性与协调控制难题
新能源并网系统由发电单元、电力电子装置、电网等多部分组成,各环节之间的兼容性与协调控制面临挑战。一方面,不同类型新能源发电(风电、光伏、储能)的电力电子控制策略存在差异,接入同一电网时易出现控制冲突,导致系统整体调节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大量电力电子装置的接入改变了传统电网的阻抗特性与动态响应特性,使电网呈现 “弱惯量”“弱阻尼” 特征,增加电网发生振荡、失稳的风险。此外,新能源并网系统与传统电网的信息交互不畅,难以实现全局协同控制,进一步加
剧系统兼容性问题。
(三)成本控制与长期可靠性矛盾
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面临成本与可靠性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高性能电力电子器件、复杂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制造需要高额投入,导致新能源并网项目的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尤其在大规模新能源电站中,成本压力显著;另一方面,新能源并网环境复杂(如高温、高湿、强电磁干扰),电力电子装置长期运行易出现部件老化、性能衰减等问题,需频繁维护更换,增加运维成本。同时,部分低成本电力电子设备存在可靠性不足问题,易引发并网故障,形成 “成本降低 - 可靠性下降 -故障损失增加” 的恶性循环。
三、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并网中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推动电力电子器件与技术创新
针对器件性能瓶颈,需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一方面,加大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投入,优化器件制造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其在新能源并网变流器、控制器中的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研发高效散热技术(如液冷散热、相变散热)与低损耗开关技术,减少电力电子器件在高频、大功率工况下的损耗,提升装置效率与使用寿命。此外,推动电力电子装置的集成化、模块化设计,简化多器件协同控制逻辑,降低系统复杂度,提升新能源并网系统的稳定性。
(二)构建多系统协同控制体系
为解决系统兼容性问题,需建立多维度协同控制体系。一方面,制定统一的新能源并网控制标准,规范不同类型新能源发电的电力电子控制策略,实现各发电单元与电力电子装置的控制协同;另一方面,构建新能源并网系统与电网的全局调度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发电侧、并网侧、电网侧的信息实时交互,基于全局运行状态优化控制策略,抑制电网振荡,提升系统惯量与阻尼特性。此外,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新能源出力预测与电网运行状态预警,提前调整电力电子装置控制参数,增强系统对波动的预判与应对能力。
(三)优化成本与可靠性平衡机制
在成本控制与可靠性之间寻求平衡,需从设计、运维全流程发力。一方面,在设备设计阶段,通过模块化、标准化设计降低电力电子装置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同时采用可靠性设计方法(如冗余设计、容错设计)提升设备抗故障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全生命周期运维体系,通过在线监测技术(如传感器监测、状态评估算法)实时掌握电力电子装置运行状态,实现预防性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与维护成本。此外,推动电力电子设备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发,降低设备报废成本,形成 “低成本 - 高可靠性 - 低运维损耗” 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其在功率调节、电能质量优化、电网稳定控制等方面的应用,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保障。然而,当前该技术面临器件性能不足、系统兼容性差、成本与可靠性失衡等挑战,需通过技术创新、系统优化、机制完善等手段突破瓶颈。未来,随着电力电子器件技术的升级、协同控制体系的完善及成本可靠性平衡机制的成熟,电力电子技术将与新能源并网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与电网运行稳定性,为全球能源转型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薛渊, 奚春平, 张新亮. 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5, (18): 72-73.
[2]牛宏亮. 碳中和目标下的新能源并网与供配电系统协调优化研究[J]. 现代工程科技, 2025, 4(09): 9-12.
[3]柴煜淞. 电力电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中的应用[J]. 集成电路应用, 2024, 41 (12):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