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王杰英
灵寿县三圣院乡中心学校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悄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更长远的课堂发展来看,课程思政要融入学科本体内容,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一般学科知识的灌输教育,在各个课堂日常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材中内容的深刻和全面解析,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一、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1.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政,就是在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文学作品分析和语文综合运用教学的内容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礼仪、国家意识等内容,通过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及对情节和人物的判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等思想内容,养成社会责任意识。
2.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为主。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全人教育理论则主张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基于上述理论,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1.分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提高教师融合教育能力
教师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小语教学中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合理地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理解比较浅显的,可以通过讲解简单明了、情节形象的内容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努力,坚持等基本的德育思想。随着小学生理解能力的不断深入,可以通过指导小学生理解、鉴赏有一定复杂内涵的文学作品、人物的性格、情节内容乃至里面所包含的社会责任。
比如《铁杵成针》一课,教师可以用简化的故事形式让学生明白坚持的力量,将“ 李白遇到一个老妇人磨铁杵” 的小故事引申开来,并引导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要怎样才能坚持。在讲小故事时,教师可以用一句话讲明白故事,让学生了解“ 铁杵磨成针” 里的人生道理,并思考铁杵成针中坚持的含义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不单是“ 懂得” ,更会思索社会和自己负有的责任。
2.搭建线上线下共享平台,丰富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线上线下的共享空间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课程思政发展的渠道,教师可将教学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共享空间,提供给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史事等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社会、国家和国家的价值观,线下课堂中的交流和实践,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性。
如在学习《黄继光》一课中,教师可以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通过线上平台展现给学生,利用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纪录片等让同学都对当时的历史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呈现,帮助学生对英雄精神有感性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在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对黄继光事迹中存在的个人牺牲、集体精神及民族团结等价值观念的讨论,激发学生对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的认知。
3.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思政教育要有效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同,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角色扮演或者情境模拟等极具参与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对角色或者情境的参与感受,来对思想的传递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创新教学方法的模式,便于学生将对思政教育中的思想与价值有更为鲜明的感受,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认同。
例如,在教学《墨梅》时,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活动,如让学生扮演梅角色,感受梅花凌寒而生的历程,这样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出梅花代表的高洁、坚毅,体会出作者陶渊明表现出的“ 洁净高雅” 人生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梅花的“ 清气满乾坤” 这一句,带领学生探讨个体如何通过内在修养影响周围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结束语:
语文课程思政的构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方法的实践,可有效帮助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内容相结合。今后,教师可以进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思政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思政为小学生的德育和感恩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功能,将语文课程思政内容渗透在小学教育中。
参考文献:
[1]韩美娟,耿广惠.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吉林教育,2023,(30):41-43.
[2]田恬,吕佳瑞.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