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开展研究
郭莎莎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实验中学
教师的教育方式的好坏,会对学生在这一科目上的学习状况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师并没有深入到课堂上的内容,而是按照自己的个人经历来准备教案。同时,没有深入地了解班上的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的程度,因此,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作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知识
在每次上课前,教师都要做好准备工作,而且每次的准备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深入挖掘具体的某个知识,把学习的目的设定在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上,只有这样,教师们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教学目的,那么,在课堂上,他们的经验就会得到更多的积累。如果教师也可以将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课堂中,那么,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价值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观看一些由多媒体装置展示的几何图案,使他们感受到这些图案中的对称之美,然后进一步扩展,让他们说出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具有对称之美的图几何图。而在此之后,教师就会直接转到教学目的,并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几何图形的原理和理念有一个更为清楚、更为深入的了解。但是,在设定教育目标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状况纳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当中,不能把自己的教育目标设定得太高,不然的话,学生就算努力了,也不可能完全明白教师要传授的东西。
二、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融入课堂数学学科也需要吸引学生的情感,正是由于许多老师过于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课堂上学生的真实存在,使得学生进入了被动学习的状态,这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在新时代,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加强师生与学生的互动和融合,使学生融入课堂,充分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可以首先将一系列的数字列出作为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话题,以便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识别和描述行和列中的对象。为正负数关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后,教师可以将指导学生分析课本的内容,帮助用学生一起来描述正数和负数的特点,并识别对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最后,再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渗透了正负数的概念,并向学生强调:“ 增长-1,就是减少1” 。旨在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这样,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有效地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三、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关键因素。学生的思维发散越活跃,越可以帮助学生去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活跃的形成。发散思维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去发散一些开放性的话题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立一些开发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例如,对于图形全等的判定特征,教师可引入开发性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满足哪些条件能够说明两个三角形存在全等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思维碰撞,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也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这种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新的知识,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学习效果。
总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科是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初中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数学文化的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刚.关注学生思维品质,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对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初步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1(2020-35):49-50.
[2]邓月英.“ 双减” 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3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