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作者

袁洪彬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长平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师

尤其要善于思考,善于筹划,制定出更为得体的数学教育新体系和新模式,推动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历程中养成更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善于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研究问题,并且通过数学思维和数学智慧去解答问题,只有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明天才必然是更为美好的。

一、趣味课堂导入,带动学习热情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之间的演变规律构成了数量关系。在小学低年级段,学生要先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从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甚至是体验不同算法的应用过后,才能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概念,感悟数学模型的意义。换而言之,就是先进行数的认识,再尝试数的运算,之后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去发现并总结数量关系。整个过程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鉴于低年级段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这一时期的数量关系教学往往从画图展示、实物操作等直观方法开始,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来带动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完成对数量关系的形成启蒙。教师可以借助关键问题的提出,来吸引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变化,继而用数或者符号的形式来总结这种变化规律。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刚开始形成数感,抽象思考能力较弱,针对数量关系的探索要尽量简单和趣味化,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带动加以解决

要善于构建一个具体的、鲜活的数学学习情境,推动更多的学生去观看相关的场景、认识到相应的情境,同时能对于相关的生活场域产生深入的思考,最终使得学生的数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脱离了现实的语境,这种实践和理论相脱离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总是不利的。

例如,学生在学习体验千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千米,让同学们到操场上去观看赛道,观看一千米的距离,从而能促进自身的实际体验。教师可以请同学们去飞机场旁边的跑道上去参观,然后用人工测量的手段去测量一千米的距离到底是多么长,从而能在体内生成一种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同学以学校为单位去探究一千米之外的地点到底是哪里,在这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拉近自我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懂得,距离的计量单位是用来表示路程的。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也自然能感悟到相应的趣味。

三、引导发现问题,转化数学思想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数学教育而言,道理也是如此。并非是生命中没有数学问题,也并非是没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是缺乏一颗富有智慧的头颅以及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尤其要善于改变学生存在着的问题,使得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暗藏着的数学现象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方法。例如,学生在商场去看到转飞盘的游戏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通过数学转化的思想去完成转化,使得更多的学生认识到数学飞盘和数学概率之间的关系,看似是一个游戏,看似是有机会的,其实是中奖区域远远低于非中奖的区域。教师要善于用心为学生完成改变,疏导学生的心理。教师要让学生能在数学解析的过程中,能认真分析,如何设计出得奖概率为 50% 的转盘,如何设计出得奖概率为 33% 的转盘等等。如果学生能具备相应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必然能成为一个更为出色的个体,也必然能成为一个善于化解障碍,得到突破的个体。当下的很多学生存在着的很多问题是:自己在认识到了数学的问题之后,没有能够认识到数学本身和数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生是很不利的。教师要善于用心为学生加油打气,使得学生懂得如何实践,如何去利用实践去优化自我的思维能力,最终得到全方位的突破。

总之,教师要善于研究当下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重大的思维障碍和学习障碍,同时能加以梳理和小结,推动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省思,使得更多的学生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发展。教师要在新时代去书写新篇章,使得更多的学生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新路,最终成就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运凤.浅谈小学数学教育[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8):157.

[2] 艾亚鸿.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7(3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