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地理课堂中项目式学习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赵丹丹

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073100

传统教学常陷入“ 教师讲、学生记” 的窠臼,学生虽能背诵区域特征,却难以理解要素间的动态联系,更无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法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实践,为区域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项目式学习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搭建区域认知的实践舞台

区域地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它要求学习者看清楚“ 人地关系” 的本质脉络。书本上的知识要变得鲜活,和真实世界衔接起来才是关键。项目式学习法主张把教室变成一个小小的社会舞台,学生们不再是观众,他们得亲身参与进来。想象一下,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的情境里亲自体会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地理规律就不再是死板的条文。比如进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的项目学习,老师可以设定学生们成为“ 生态修复工程师” 。大家分成小组,任务是什么呢?必须剖析黄土高原的自然底子——那儿的地怎么长的、天是什么脾气、土质又如何;同时还得琢磨当地人干了些什么,像是开垦太多土地、放牧过度等等。这些都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链条。光分析不够,每个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治理办法。情境设计有讲究,既要像那么回事,还得吸引人。老师手上有很多工具,播放纪录片、展示卫星拍到的图像,让那些“ 千沟万壑” 的景象直接冲击学生的眼睛。光看还不够刺激,设计点有挑战性的任务,像搞一场“ 治理方案竞标会” ,或者提交一份“ 生态效益评估报告” 。

二、激活地理思维的探索引擎

区域地理教学中启动认知过程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项目式学习法有效地构建了一套层层推进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逐步触及内在的地理运行原理。观察地图显示某些城市位于水道交汇处,地理位置的这一特性如何具体作用于城市发展的轨迹是探究的起点,它涉及自然地理条件的直接影响。进一步分析需要转向人文经济活动层面,考察不同城市在产业构成上的显著差异,例如上海与南京的产业结构对比揭示了它们在区域协作网络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和功能定位。这种对比分析超越了单一要素,开始触及区域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引入一种情境假设能够激发综合性思考,设想极端降水这类气候事件可能对特定区域造成的危害,识别哪些城市区位更容易受到内涝威胁,进而探讨区域内不同单元如何统筹行动才能有效降低灾害带来的整体损失,这要求学生整合自然与人文多重因素进行系统性考量。项目推进过程应当预留空间让学生基于自身观察提出独特疑问,例如某些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苏州与上海之间出现的“ 同城化”现象自然产生兴趣,进而聚焦于“ 跨城通勤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这一衍生子问题,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其采用问卷或访谈技术收集信息资料,将地理研讨拓展至临近社会学范畴,此类源于学生自身的疑问显著提升了探索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项目收尾阶段的反思环节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整个研究路径,提出诸如哪些分析要素可能被无意忽视或者假设方案需要做出哪些实质性调整等回溯性问题,例如某小组回顾后意识到先前方案可能过分强调经济维度的因素而相对忽略了文化认同在区域协调机制中所起的潜在作用,这种回溯审视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转而培育一种持续追问且不断优化解决方案的探究习惯。问题驱动的核心价值在于促使思维活动持续运转,当学生为了解答城市间产业差异问题主动搜寻文献资料,或者为了剖析跨城通勤影响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时,他们的认知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这种自主的知识寻求状态相较于被动接收信息更能促成深刻的地理理解,促使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从孤立知识点的记忆升级为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

三、构建素养提升的反馈网络

传统教育评估长期依赖考试成绩作为核心指标,这种模式难以完整捕捉学习者在项目参与中的实际表现,合作能力的发展轨迹以及创新思维的活跃程度。项目式学习法必须建立一套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将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知识获取转向综合素养的实质性成长,需要整合过程跟踪评价,学习者相互评估,个体深度反思等多元反馈渠道,为参与者指明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过程跟踪评价构成了该体系的关键支撑。教育者可设计专用记录工具“ 项目日志” ,要求学生持续记载每日研究推进状态,遭遇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具体案例可见“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项目小组的日志记载:“ 今日通过卫星影像发现,藏羚羊迁徙路线与铁路重合,可能引发人兽冲突。我们计划联系当地环保部门,建议增设野生动物通道。” 此类记录使教师能够动态把握学生的思维演进过程,从而提供精准的干预指导。过程性评价同时涵盖“ 课堂表现评分表” 的应用,该工具从信息搜集能力,方案构建质量,团队配合效能等多个观测维度生成量化评估,显著提升评价的客观程度。学习者相互评估机制有效激活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成果展示阶段,教育者可以组建跨小组的“ 评委团” 结构,由各团队代表依据方案现实可行性,创新突破程度,陈述逻辑清晰性等预设标准进行交叉评分,同时提出建设性修正意见。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法为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提供了新范式。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在真实场景中感知区域特征,理解“ 人地关系” ;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能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多元评价,学生能获得多维反馈,明确成长方向。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区域地理教学从“ 知识传授” 向“ 素养培育” 转型。

参考文献:

[1]常珊珊, 徐婧. 项目式学习促进高中生综合思维进阶过程及实现路径[J]. 地理教学, 2025, (14): 11-16.

[2]梁钰雯, 许立桐, 李佳璐, 曾玮. 科学家精神导向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 (21): 26-30.

[3]张琳娴, 鲍玫璇. 高中地理 PBL“ 1+N′′ 校园实践模式的探究——课例研究的方法[J]. 地理教学, 2025, (13):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