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海桥隧工程抗风、抗震及抗腐蚀一体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作者

张宇

210124198007181273

一、引言

随着全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跨海桥隧工程作为跨越海域的重要交通方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跨海环境复杂多变,强风、地震以及腐蚀性介质等因素对跨海桥隧工程的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在已建成的跨海桥隧工程中,因风灾、地震灾害以及结构腐蚀导致的病害和事故占比高达40% 。传统的抗风、抗震及抗腐蚀设计往往相互独立,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跨海环境。开展跨海桥隧工程抗风、抗震及抗腐蚀一体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多灾种联合作用下结构性能的综合提升,成为保障跨海桥隧工程长期安全服役的迫切需求。

二、跨海桥隧工程抗风、抗震及抗腐蚀一体化设计理论基础

(一)多场耦合理论

跨海桥隧工程在服役过程中,结构同时受到风场、地震波场以及腐蚀介质场的作用,各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例如,强风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振动会改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而腐蚀导致的结构材料性能退化,又会影响结构的抗风、抗震能力。多场耦合理论通过建立不同物理场之间的数学关系,研究多场联合作用下结构的力学行为与性能演变规律,为一体化设计提供理论框架。

(二)结构可靠性理论

结构可靠性理论以概率统计为基础,定量描述结构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在跨海桥隧工程一体化设计中,综合考虑风、地震、腐蚀等多种不确定因素,运用结构可靠性理论评估结构在多灾种作用下的失效概率,优化设计方案,确保结构在全生命周期内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三)耐久性设计理论

耐久性设计理论着眼于结构在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下的性能退化过程。对于跨海桥隧工程,海水、海风携带的盐雾等腐蚀性介质会加速结构材料的腐蚀。耐久性设计理论通过研究材料腐蚀机理、建立腐蚀模型,预测结构在腐蚀环境下的性能变化,为抗腐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将其与抗风、抗震设计相结合,实现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三、跨海桥隧工程抗风、抗震及抗腐蚀一体化设计方法

(一)一体化设计流程

1、环境荷载分析:对跨海区域的风环境、地震环境以及腐蚀环境进行详细勘察与分析。利用气象数据、地震历史资料以及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确定风荷载、地震动参数以及腐蚀介质浓度分布等环境荷载特征。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准确的环境荷载信息,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结构性能需求分析:根据跨海桥隧工程的功能要求与使用年限,明确结构在抗风、抗震及抗腐蚀方面的性能目标。结合多场耦合理论与结构可靠性理论,确定结构在不同灾害组合作用下的极限状态与性能指标,如结构最大位移、应力限值、疲劳寿命等。

3、方案设计与优化:基于环境荷载分析与结构性能需求,开展抗风、抗震及抗腐蚀一体化设计方案的构思与设计。在结构选型上,综合考虑风阻特性、抗震性能以及抗腐蚀能力;在构造措施方面,采用风屏障、减震装置、防腐涂层等技术手段,提升结构的综合性能。运用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对设计方案进行多目标优化,在满足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成本与施工可行性的最优平衡。

(二)关键技术措施

1、抗风设计技术:采用气动外形优化设计,如流线型断面、导流板等,降低结构风阻系数,减少风荷载作用。在桥梁结构中,设置风屏障可有效降低桥面风场强度,保障行车安全;对于隧道结构,合理设计通风口与进出口形式,避免产生过大的气动压力。同时,运用风 - 结构 - 车辆耦合振动理论,研究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与车辆的相互作用,优化结构设计。

2、抗震设计技术:运用隔震、减震技术,如橡胶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等,降低地震能量向结构的传递 。采用延性设计理念,增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与耗能能力。结合地震动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方法,准确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3、抗腐蚀设计技术:选用耐腐蚀材料,如不锈钢、耐候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从材料层面提升结构的抗腐蚀能力。采用防腐涂层技术,如环氧涂层、热喷涂锌铝涂层等,形成物理隔离屏障,阻止腐蚀介质与结构材料接触。在混凝土结构中,添加阻锈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

凝土的抗渗性与抗氯离子侵蚀能力。

四、跨海桥隧工程抗风、抗震及抗腐蚀一体化设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面临的挑战

1、理论研究复杂性:多场耦合作用下结构的力学行为与性能演变规律尚未完全明确,理论研究存在诸多难点 。不同灾害作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差异较大,如何准确描述多场耦合效应,建立统一的理论分析模型,是一体化设计面临的重要挑战。

2、技术集成难度大:抗风、抗震及抗腐蚀技术种类繁多,各技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例如,某些抗震措施可能会影响结构的抗风性能,而抗腐蚀涂层的施工可能会改变结构的表面特性,进而影响风荷载分布。实现多种技术的有效集成与协同工作,难度较大。

3、经济成本与工期压力:一体化设计往往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材料、技术和工艺,这将导致工程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复杂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会延长工程建设周期,给项目带来较大的经济成本与工期压力。

(二)应对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探索多场耦合理论与结构性能演变规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海量的监测数据与试验数据,建立更准确的理论分析模型。

2、开展技术协同优化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抗风、抗震及抗腐蚀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技术协同优化模型,寻找各技术之间的最佳组合方式,实现技术集成的最优化。

3、优化设计与施工管理: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一体化设计方案进行成本 - 效益分析,在保证结构性能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采用先进的施工管理方法,如 BIM 技术、装配式施工技术等,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五、结论

跨海桥隧工程抗风、抗震及抗腐蚀一体化设计是保障工程长期安全服役的关键。通过基于多场耦合理论、结构可靠性理论与耐久性设计理论,构建一体化设计方法与流程,并采用一系列关键技术措施,能够有效提升结构在复杂跨海环境下的综合性能 。尽管目前一体化设计面临理论研究复杂、技术集成困难、经济成本高等挑战,但通过加强理论创新、开展技术协同优化以及优化设计与施工管理等对策,可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跨海桥隧工程抗风、抗震及抗腐蚀一体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将不断完善,为跨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政清,华旭刚。大跨桥梁抗风设计的新进展与挑战 [J]. 中国工程科学,2023, 25 (3): 108 - 118.

[2] 周福霖,谭平。隔震减震技术在重大工程中的创新应用与发展 [J].土木工程学报,2024, 57 (6): 1 - 14.

[3] 董超芳,李晓刚。海洋环境下金属材料腐蚀防护研究进展 [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25, 45 (1):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