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辅导员视角下饭圈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异化研究

作者

张瑞欣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

【摘要】“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蔓延,通过资本操控、网络传播与情感认同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虽获得身份认同感,但资本逐利、群体极化与教育缺失导致其价值观异化。本文基于辅导员视角,揭示传统思政教育话语断裂、干预手段单一及家校协同脆弱等困境,提出构建“认知衔接—情感共鸣—家校联防”体系,为破解饭圈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侵蚀提供了干预框架。

【关键词】饭圈文化;价值观异化;价值观培育;辅导员工作

随着互联网和新型媒体技术的发展,“饭圈”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饭圈”,即由粉丝因对偶像的热爱而组成的团体,现已发展成为具有明确分工和共同目标的网络共同体。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是通过社交媒体形成的一种自成一体的生活体系。“饭圈文化”则是基于这种团体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包括特定的语言模式、行为规范、传播方式和内部运作机制。[1]它不仅反映了大众娱乐文化的流行趋势,更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着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一、饭圈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饭圈文化的形成由资本操控、网络赋能与情感认同共同驱动。资本借助政策红利构建偶像工业体系,通过社交平台打造互动场域,在推动产业扩张的同时滋生乱象[2][3]。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将分散个体转化为组织化虚拟社群,使粉丝从受众转变为内容生产者,强化群体归属感[4]。在此过程中粉丝将自我理想投射于偶像,将其成就视为精神世界的延续,最终形成以情感纽带为核心的凝聚力基础[5]。

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演化过程中逐渐显现出鲜明的异化特征。群体低龄化,大学生虽具理性基础却易受虚假信息煽动参与非理性骂战;观念极端化,形成“凡利偶像皆可为”的二元准则[6],背离社会伦理;行为疯魔化,以爱的名义实施数据崇拜,在对抗性事件中催生扭曲的集体荣誉感;组织病态化,依托森严等级体系,部分大粉虚构偶像受害叙事操控散粉,通过组织网络暴力等形成类邪教式操控机制。

二、辅导员工作对象的异化表征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现,大学生群体已成为饭圈文化的主要参与者。辅导员需关注大学生追星中的角色认知偏差与行为失范。处于身份过渡期的大学生常将偶像作为理想自我投射,其情感代入形成的心理补偿机制易弱化现实适应能力。相对自主的经济支配与课余时间更易促使其深度参与饭圈活动,而相关极端价值导向可能消解课堂教育构建的社会责任意识,亟待辅导员加强思想引导。

大学生在饭圈文化浸染下呈现多重异化:群体极化催生二元对立思维,将合理批评视为攻击,甚至合理化网络暴力等失范行为,印证勒庞揭示的群体心理特征——个体在集体裹挟中丧失判断力[7];情感投射异化为对抗性宣泄,通过辱骂他者获取病态归属感,形成虚拟归属与现实孤立的社交割裂;行为层面,数据打榜诱使逃课应援、透支消费,以捍卫之名实施人肉搜索,将道德法律让渡于群体意志。这种异化不仅消解社会责任感,更使主体陷入马克思批判的"自我否定"困境,从情感追求者沦为资本操控的被动载体。

三、辅导员能力困境的生成逻辑

(一)认知框架的滞后性

传统思政教育强调社会规范与集体利益,注重理性思辨与道德规训;而饭圈文化以情感代偿为核心,通过偶像崇拜将粉丝的孤独焦虑转化为狂热奉献,形成付出即正义的闭环逻辑。二者的话语断裂体现在:当辅导员用理性消费规劝时,粉丝往往将其视作对情感价值的否定,触发逆反心理。饭圈通过数据打榜、社群互动构建起算法强化的信息茧房,使偶像符号升华为精神信仰,导致外部规训难以穿透其认知屏障。思政教育若继续采用非黑即白的二元说教,不仅无法消解情感闭环,反而可能加剧群体对立。

(二)干预技术的单一性

当前思政干预依赖谈心谈话、主题班会等传统手段,难以应对饭圈“情感动员—任务分解—荣誉激励”的精密运作。大粉通过“哥哥只有我们了”等话术激发集体使命感,后援会将任务拆解为数据打卡、集资控评等量化指标,并以粉籍认证等虚拟荣誉构建闭环激励。相较之下,辅导员工作多停留于个体行为矫正,未能解构算法推荐、情感绑定等技术逻辑。例如,忽视超话签到背后的时间侵占机制,或未批判数据劳动对认知的异化作用,导致教育策略浮于表层,无法撼动饭圈的组织根基。

(三)协同网络的脆弱性

家校协同机制在应对饭圈文化时存在断裂。家长常将追星视为无害娱乐甚至主动资助,忽视偶像工业通过情感外包策略将家庭关系资本化(如以“为偶像奋斗”为由索要资金);而家校间缺乏信息共享与预警机制,导致学生逃课应援等行为难被及时干预。同时,饭圈通过虚拟亲密关系削弱学生对现实社交的需求,加速其与家庭的情感疏离。家校监管缝隙使饭圈得以渗透,形成恶性循环。

四、辅导员视角下治理大学生饭圈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传统价值与饭圈文化的认知衔接框架

辅导员需构建“理论解构—现实映射—意义重构”的三阶认知引导体系。理论层面通过“集体主义意识”与“偶像团队凝聚力”的类比,将抗美援朝协同作战与偶像团体舞台合作对比,阐释集体与个体的统一性;现实层面运用矛盾分析法剖析数据打榜,既批判其时间消耗也肯定执行能力,用社会存在理论解码反黑控评与历史荣誉维护的心理同构性;重构阶段开展文化观察计划,对比饭圈忠诚行为、传统孝道与现代契约精神,打破信息茧房。

(二)构建情感共鸣式价值观引导体系

首先设立班级情感观察员(选拔共情力强的学生骨干),通过监测社交动态建立个体情感档案;其次设计相关的主题班会,结合社会心理学案例辩证解析追星行为,挖掘数据打榜的目标管理能力与应援中的协作价值,推动情感能量向成长动力转化;同步组织跨圈层沙龙(学术、体育、艺术等群体),围绕偶像人设与现实能力等议题打破信息茧房。最后对重点学生实施成长跟踪机制,通过双周深度谈心解构“付出即正义”逻辑,引导情感与现实平衡。

(三)完善家校协同风险防控体系

家校协同机制的重构需立足辅导员工作实际,建立“监测—干预—引导”立体化行动框架。建立网格化+数字化监测机制,通过课堂考勤预警、网络行为分析识别逃课应援、过度消费等风险。优化家校分层沟通,对低风险群体推送《理性追星指南》等科普内容;对借贷、学业滑坡学生启动辅导员—家长—心理教师三方会商,结合消费记录定向干预。同步打造替代性成长平台,组织粉丝经济调研、短视频创作等活动,揭露资本逻辑;联动社团开展舞台剧排演,将追星热情转化为艺术创造力。通过精准识别风险、证据化联动干预、具象化价值引导,阻断饭圈对家校教育共同体的侵蚀,重构抵御亚文化渗透的协同防线。

参考文献:

[1]陈青紫. “饭圈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4.

[2]邓琼云,鄢梦瑶.“饭圈”文化的三维探析:资本逻辑生成·操控·治理路径[J].怀化学院学报,2024,43(01):52-57.

[3]张华东.马克思的资本逻辑理论的时代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108–111.

[4]周宣辰.协调、融合、共振: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反思与引导[J].新疆社会科学,2020,(05):124-132.

[5]张钧莉,方明东.迷失的狂欢;“饭圈文化”失范表征、成因及治理[J].当代青年研究,2022,(02):88-93.

[6]曹刚.“饭圈文化”的道德批判[J].中国文艺评论,2021,(10):12-19.

[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