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的数据挖掘与预警研究

作者

邱海清

211204199003211020

一、引言

水库大坝作为防洪、发电等领域的关键水利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地震、洪水、结构老化等因素不断威胁大坝安全。传统监测手段依赖人工巡检和简单仪器,存在效率低、准确性差、实时性不足等弊端,难以满足现代大坝安全管理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为大坝安全监测提供了通过数据挖掘与智能预警保障大坝安全运行的新路径,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

二、人工智能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的数据挖掘与预警应用

人工智能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应用,核心在于数据挖掘与预警模型的构建。数据挖掘环节,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发挥着关键作用。

机器学习算法中,监督学习的支持向量机(SVM)能通过构建分类模型,对大坝变形数据进行正常与异常分类,及时识别异常变形情况;决策树算法依据渗流压力等监测指标构建决策规则,实现对大坝渗流状态的判断与异常预测。无监督学习方面,K-Means 聚类算法可对大坝位移数据聚类分析,找出不同部位数据特征,精准定位变形异常区域;主成分分析(PCA)则用于数据降维,去除冗余信息,保留关键特征,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深度学习凭借自动提取深层次数据特征的能力,在处理高维、非线性数据上优势显著。多层感知器(MLP)可学习大坝应力应变数据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实现精准预测;卷积神经网络(CNN)适用于大坝裂缝图像识别;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 LSTM 则在处理大坝变形、渗流等时间序列数据的建模与预测中表现出色。

基于数据挖掘成果构建的安全预警模型,首先要建立全面的预警指标体系。该体系需涵盖大坝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动力响应等核心方面,并纳入水位、气温等环境因素,通过实时监测为预警模型提供数据支撑。预警模型设计常结合多种算法以提升准确性,同时要平衡模型复杂度、可解释性与实时性。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需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并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优化模型,确保预警的准确性。预警阈值的确定则需综合大坝设计标准、历史数据、工程经验与专家意见,也可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关系模型获取,保障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人工智能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应用中的挑战

* 在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技术面临诸多挑战。数据质量方面,受设备故障、环境干扰等因素影响,监测数据存在缺失、噪声等问题,直接影响数据挖掘与预警的准确性。例如,在高湿度环境下,传感器易出现信号衰减导致数据失真;设备供电异常会造成监测数据时段性缺失。若不能有效处理低质量数据,会导致挖掘出的规律与实际情况偏差,进而使预警失效。

模型可解释性上,深度学习等模型决策过程复杂,难以向管理人员清晰呈现决策依据,影响决策判断。在大坝安全管理场景下,管理人员需要理解模型预警的原因,以便采取合理措施,而不可解释的模型限制了这一过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处理大坝裂缝图像时,其通过多层神经元的非线性变换识别风险,但具体如何将像素特征转化为安全评估结论,缺乏直观解释。这种 “黑箱” 特性使得管理人员难以判断预警结果的可靠性,甚至可能因不信任模型而放弃使用。

计算资源层面,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大坝监测海量数据时,对设备性能和存储能力要求极高,现有资源条件下实现实时处理存在困难。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训练过程耗时耗力,在有限资源下难以满足大坝安全监测对实时性的要求。

此外,既懂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又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大坝安全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技术落地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阻碍了技术的优化与创新。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水利工程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课程较少,企业内部也缺乏系统性的跨领域培训机制。

四、人工智能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发展趋势

未来,人工智能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领域将朝着多方向纵深发展。在数据处理上,多源数据融合挖掘成为核心趋势。除卫星遥感、无人机影像外,还将纳入声呐探测、光纤传感等数据。例如,在金沙江白鹤滩大坝监测中,通过将卫星 InSAR 获取的大范围地形形变数据,与无人机激光雷达生成的大坝表面三维模型、光纤传感采集的内部渗流数据融合,构建出大坝的 “健康全息图”,成功识别出传统监测难以发现的坝肩细微裂缝。

功能实现上,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将迎来质的飞跃。基于边缘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监测设备可在本地完成数据预处理,仅上传异常信息至云端,大幅降低数据传输压力。以三峡大坝智能监测系统为例,部署的数千个智能传感器能自动采集渗流、位移等数据,经 AI 算法实时分析后,异常情况可在 30 秒内触发多级预警,较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超百倍。

模型优化方面,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成为重点攻关方向。研究人员通过开发因果推理算法,结合贝叶斯网络等技术,不仅能给出大坝安全风险预测,还能清晰展示温度变化、水位波动等因素对风险的贡献权重。例如,美国胡佛大坝监测中应用的 SHAP 算法,将模型决策逻辑转化为可视化热力图,工程师能直观理解裂缝扩展预测的依据,增强决策可信度。

技术融合层面,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的深度结合将重塑行业格局。通过构建包含气象、水文、地质等多维度数据的数字孪生体,可模拟大坝在极端工况下的响应。如丹江口大坝数字孪生系统,能实时模拟百年一遇洪水冲击下的坝体应力变化,辅助管理部门制定泄洪调度方案,将决策效率提升 40% 以上,真正实现从被动监测到主动防御的跨越。

五、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的数据挖掘与预警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大坝监测数据进行挖掘,能够发现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规律,为大坝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基于人工智能构建的大坝安全预警模型,能够实现对大坝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准确预警,有效提高大坝安全管理的水平 。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大坝安全监测应用中仍面临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计算资源需求和专业人才短缺等挑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工智能将在大坝安全监测中实现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挖掘、提升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优化模型性能并增强可解释性,以及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等发展趋势,为保障水库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构建智能大坝,提升大坝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水平 [J]. 中国水利,2025 (09): 1-4.

[2] 赵勇,王建华,尹明万等。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与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J]. 水利学报,2023, 54 (12): 1521-1533.

[3] 刘畅,孙晓旭,陈立等。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J]. 生态学报,2024, 44 (18): 8103-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