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滕淑菊
沂水县许家湖镇中心小学 山东沂水 276400
摘要:老师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与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指导
0、前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对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精神世界。
一、先解决“想读”:用“钩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咱们当老师的都有体会:孩子要是对一篇文章没兴趣,硬逼着读,效果比不读还差。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不是讲生字词,而是让孩子从“被动翻书”变成“主动想读”。
1. 用“悬念导入”吊足胃口
一位老师教《狐狸和乌鸦》,没直接让学生读课文,而是举着一张画:“同学们看,这只乌鸦嘴里叼着肉,狐狸在树下流口水。你们猜,狐狸会说什么让乌鸦开口?如果乌鸦是你,会怎么保住肉?”一句话让全班炸开了锅,有的说“狐狸会夸乌鸦唱歌好听”,有的说“乌鸦应该把肉藏起来”……等孩子讨论得差不多了,老师才说:“咱们看看课文里的狐狸用了什么‘诡计’,比你们想的聪明还是笨?”这时候孩子读课文,眼睛都发亮——因为他们想验证自己的猜想。
2. 把阅读变成“可玩的游戏”
低年级孩子注意力短,单纯“坐着读”太枯燥。可以把课文变成“课本剧”“闯关游戏”。比如教《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分组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边演边读对话,孩子不仅记得牢,还能体会角色的语气;高年级读《草船借箭》,设计“诸葛亮锦囊闯关”:第一关“找借箭条件”(雾大、曹操多疑),第二关“算借箭步骤”(备船—扎草人—借箭—返航),第三关“评诸葛亮智慧”,用游戏化任务代替“划重点”,孩子反而更投入。
二、再解决“会读”: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着”
一个班50多个孩子,阅读水平差一大截:有的能复述全文,有的连句子都读不通。统一讲“概括段意”“找中心句”,基础差的跟不上,能力强的“吃不饱”。这时候,“分层教学”就像给不同身高的孩子搭不同高度的梯子,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1. 按“阅读能力层级”分组,任务各不同
可以把班级孩子分成三组(不用明说,老师心里有数就行):
基础组(识字量少、读得慢):任务聚焦“读准、读顺、读懂字面意思”。比如学《秋天的雨》,让他们圈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黄的、红红的),用“秋天的雨把______染成了______”造句,先把“地基”打牢。
进阶组(能读懂内容,但不会分析):任务侧重“概括、提问”。还是《秋天的雨》,让他们用“先写______,再写______,最后写______”概括段落,或者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引导他们往深层想。
高阶组(理解能力强,爱思考):任务挑战“分析、评价、拓展”。比如问“如果秋天的雨是你的朋友,你想对它说什么?”“作者为什么用‘钥匙’比喻秋雨,换成‘画笔’行不行?”让他们跳出课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设计“阶梯式任务单”,拒绝“一刀切”
以前备课,我总给全班发一样的阅读单,后来发现效果差。现在改成“基础题+提升题+挑战题”:基础题所有人必做(比如摘抄好词好句),提升题选做(比如用思维导图梳理情节),挑战题自愿(比如写读后感或改编故事)。有个孩子平时不爱写作业,却主动做了《夏洛的网》的挑战题——他把自己想象成小猪威尔伯,给夏洛写了一封感谢信,文字稚嫩但特别真诚。
3. 允许“个性化输出”,不逼孩子“必须写下来”
不是所有孩子都擅长用文字表达。有的孩子画画好,就让他“画课文”(比如《桂林山水》画一幅山水画,标出“奇、秀、险”);有的孩子爱说话,就让他“讲课文”(回家给家长复述《司马光》,看能不能讲清楚“司马光为什么砸缸”);甚至可以让孩子“演课文”“唱课文”(把古诗编成儿歌调子)。阅读的输出方式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孩子能表达自己的理解,就是“会读”。
三、最后解决“读懂”:教给孩子可复制的阅读工具
很多孩子读完文章说“我看懂了”,但问他“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句话”,就支支吾吾。不是孩子笨,是没人教他“怎么思考”。这时候,给孩子一套“阅读工具”,就像给他们一把钥匙,自己能打开文章的“密码”。
1. “三问阅读法”:让孩子带着问题读
读任何文章前,先让孩子问自己三个问题,带着问题读,效率会高很多:
读前问“猜”:看到标题、插图,猜猜这篇文章可能讲什么?(比如《蜜蜂》,猜“蜜蜂会飞去哪里?遇到什么事?”)
读中问“为什么”:读到关键句子(比如“他的眼睛湿润了”),停下来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发生了什么事?”
读后问“收获”: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有哪个词、哪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如果是你,会怎么写这个故事?
我在班上试过,用“三问法”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孩子不仅能概括出“父亲救儿子”的情节,还能说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让我感动,因为父亲很守信用”——这就是“读懂”的开始。
2. “联系生活”:让阅读和孩子的世界“挂钩”
课本里的文章,大多和生活有关。教《落花生》,让孩子带一颗花生来,剥一剥、尝一尝,再讨论“花生‘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比如清洁工、外卖员);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孩子说说“爸爸妈妈平时怎么评价你的作业?你当时是什么心情?”——当孩子发现“阅读不是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照自己的生活”,就会真正“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家校协同:把阅读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课堂40分钟能教方法,但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课后的积累。很多老师头疼“课堂教的方法,孩子回家就忘”,其实是家校没“拧成一股绳”。家长不是“助教”,但可以做“阅读伙伴”,帮孩子把课堂方法用起来。
1. 给家长“具体任务清单”,不说“今天读书”
家长最怕“模糊指令”。与其说“今晚陪孩子读书”,不如给一张“亲子阅读任务卡”:
书名:《安徒生童话》之《丑小鸭》
任务1:和孩子分角色读对话(妈妈读旁白,孩子读丑小鸭)
任务2:问孩子两个问题:“丑小鸭为什么觉得自己丑?”“如果你是丑小鸭,被别人嘲笑时会怎么做?”
任务3:让孩子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丑小鸭”
有个家长反馈,以前陪读就是“孩子读我看着”,现在按任务卡做,孩子会主动说“妈妈,你看我画的丑小鸭,它后来变成白天鹅了!”——具体的任务,让家长知道“怎么帮”,孩子也有成就感。
2. 班级“阅读分享会”:让孩子成为“小老师”
每周用10分钟开“阅读分享会”,让孩子上台分享“这周我读了什么书/文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分享的可以是课本里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有个平时内向的孩子,分享了自己读《小王子》的感受:“小王子说‘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我觉得妈妈的爱就是这样,她每天给我做早饭,虽然没说‘爱我’,但我知道。”台下的孩子听得特别认真——原来阅读分享不是“表演”,是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
五、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帮孩子在文字里找到自己”。孩子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小火焰”。老师用有趣的方法点燃兴趣,用分层的任务搭建阶梯,用实用的工具培养能力,再家校一起托住这份热情,那么孩子的语文阅读定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石巍.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模式构建[J]. 吉林教育, 2022(36)
[2]陈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