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灭火救援协同作战机制现存问题与高效应对策略探索
张垒
河南省新乡市消防救援支队 543000
引言
城市地下空间承载了现代城市发展的交通,商业以及公共服务等诸多职能,其复杂空间结构以及特殊环境条件决定了其火灾风险具有高隐蔽性和快速蔓延性。火灾事故发生后,传统的灭火救援模式受到了很多限制,暴露出指挥协调欠缺,技术装备不完善以及人员能力参差的多重困境。针对上述情况,建立高效协同作战机制就成了确保地下空间火灾应急的关键。本论文在对地下空间灭火救援现实环境和现有机制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以探索系统化优化路径为目的,以期对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水平具有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一、城市地下空间火灾救援环境与复杂性解析
(一)地下空间结构复杂与环境特殊性
地下空间通常呈现多层次结构,其内部设施复杂多样,且常与城市交通、公共服务设施交织在一起。在火灾中,由于地下空间封闭,救援人员的行动受限,灭火作业空间被压缩。尤其是在地下深处,一旦起火,烟雾、毒气快速聚集,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增加了灭火和疏散的困难。此外,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供电、通风等基础设施常迅速瘫痪,进一步加剧了应急响应的挑战。
(二)火灾隐蔽性及快速蔓延特征
地下空间火灾的隐蔽性较强,火源难以在初期发现。由于通风差、逃生通道有限等原因,火灾初期难以被及时察觉与扑灭。火灾蔓延速度通常比地面火灾更快,尤其在空间密集区,火灾容易迅速蔓延至大范围,直接威胁人员安全及设施完整性。因此,传统的灭火方法往往无法快速有效控制火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三)协同作战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
灭火救援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装备与人员的能力,还与指挥系统与信息流的高效协调密切相关。地下空间的特殊环境要求救援行动能够实时获取准确的火灾信息,并快速响应。信息技术,如火灾监测、通讯系统等,已成为确保协同作战顺利进行的核心工具。仅依赖传统人工操作的指挥体系,难以满足地下空间火灾应急响应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协同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现行协同作战机制的不足与制约因素剖析
(一)指挥协调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城市地下空间灭火救援机制尚未形成高效、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体系。救援工作涉及的部门繁多,如消防、公安、医疗、交通等,但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指挥平台和标准化操作流程。信息传递滞后、交流不畅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行动缓慢,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自顾自”作战的情况,浪费宝贵抢险时间。此外,部门间职责边界不清晰,缺乏行之有效的职责划分和协同操作规范。
(二)技术装备适应性不足
尽管部分先进消防设备已逐步投入使用,但现有设备在适应性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地下空间特殊环境要求消防装备既要具备高效灭火能力,又能适应恶劣条件。传统灭火器械在狭小的地下空间常显得捉襟见肘,且许多技术尚未与地下空间设施实现无缝对接。针对地下空间火灾的高新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发或试验阶段,急需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更新。
(三)救援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灭火救援的有效性与救援人员的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目前,大多数救援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训练,但在面对地下空间火灾时,普遍缺乏足够的应急反应能力。地下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消防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现场指挥经验,还需掌握多项救援技能,如如何快速识别火源、处理有毒气体泄漏、进行高效疏散等。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复杂突发事件时,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多维协同提升路径的系统构建与技术融合
(一)完善多部门统一指挥平台
为解决当前指挥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应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指挥平台,整合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与资源,形成统一调度与决策机制。该平台应能够实时接收来自地下空间火灾的各类数据,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预测火灾蔓延趋势,及时调配消防、警力、医疗等资源。平台还需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下依然能稳定运行,保证指挥与决策的有效性。
(二)推动智能化技术装备应用
为提高地下空间灭火救援的效率与安全性,智能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智能灭火器械和实时监测系统等高科技装备逐渐成为救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的空中侦察功能可以通过携带热成像摄像头和温度传感器,将火灾现场图像和温度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为指挥员提供火灾蔓延趋势和危害程度的准确信息,减少危险区域内人员暴露,帮助制定合理灭火策略。智能灭火器械可以自动调整灭火强度和范围,确保灭火效果,减少救援人员操作风险。同时,智能通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救援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流速度与准确性,显著减少了指挥调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延迟与误差。
(三)加强专业化培训和实战演练
人才培养是保障地下空间灭火救援协同作战机制高效运行的核心。需要系统地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响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针对地下空间火灾的复杂性和多样化风险,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火灾扑救技术、危险环境生存技能以及先进救援装备的使用。特别要加强对地下空间结构特点的认识,尤其是狭窄通道、高温烟雾、有毒气体等危险环境的识别与防护。除了理论培训,实战演练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模拟火灾场景并联合多个部门进行演习,可以加强各方协同配合与指挥流程的熟练度。定期的演练与考核机制,既能检验训练成效,又能动态优化应急预案,帮助救援人员在突发事件中快速判断和果断行动。
结论
面对城市地下空间火灾情况越来越复杂,未来协同作战体系需要从智能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3 个维度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必将为火灾预警,现场态势感知和决策支持等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协调机制建设,创建高度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指挥平台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响应速度。专业人才培养与跨领域联合演练也不容忽视,它们共同筑牢救援效能不断提高的基石。放眼未来,协同作战体系必将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并为维护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文涛. 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措施[J]. 消防界: 电子版,2023, 9(1):85-87.
[2] 倪裕翔. 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对策研究[J]. 今日消防,2023, 8(10):48-50.
[3] 吴伟东 . 城市密闭空间与地下建筑的灭火救援技术 [J]. 百科知识 ,202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