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业务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
谢臻
湘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411100
引言: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源涵盖行政管理、公共服务、项目运营等多维度信息,是支撑业务决策、优化服务流程的战略性资产。然而,当前多数单位的档案管理仍停留于“重保管、轻应用”阶段,与核心业务存在显著脱节,探索档案管理与业务协同机制,既是提升事业单位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高效化的关键路径[1]。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业务协同的主要矛盾
(一)数据壁垒阻碍信息流动
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系统林立、数据孤岛”的现象,业务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数据流通效率低下。一方面,系统割裂与标准不统一是核心问题。业务系统(如财务、业务管理)与档案管理系统往往由不同技术单位开发,数据接口互不兼容。项目运营部门生成的资金使用记录需手动导出为 Excel 表格,再由档案管理员重新录入归档系统,不仅耗时费力,还易因人工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失真。这种低效的数据流转模式使得关键信息(如合同文本、审批文件)难以及时同步,业务部门在决策时无法快速调用完整的历史档案,直接影响决策质量。另一方面,档案分类逻辑与业务需求脱节加剧了数据利用困境。传统档案管理多按时间、部门或文件类型分类,而业务活动往往需要跨周期、跨项目的多维数据支持。例如,工程部门需按项目全生命周期追踪进度,但档案系统仅按年度归档施工文件,导致调阅时需从多个年度目录中手动拼接信息,难以快速形成完整的项目轨迹。这种分类标准的错位,本质是档案管理未能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导致数据资源“存而难用”[2]。
(二)流程断层降低服务效能
档案管理与业务活动的流程割裂,使得信息流转出现断层,既拖累业务效率,又增加管理风险。在业务前端,大量过程性文件未能实时归档。以项目审批为例,专家评审意见、合同修订稿等关键材料通常分散在经办人手中,仅在项目结项后统一提交归档。这种滞后性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审计或纠纷处理时,因过程记录缺失难以还原决策链条;二是后续业务环节无法及时参考前期文件,例如合同修订版本未归档可能导致履约阶段权责界定不清。在档案调用端,繁琐的审批程序严重制约服务响应速度。业务人员申请调阅档案时,需逐级填写纸质申请表、经多部门签字审批,平均耗时2-3 个工作日。在应对突发事件(如公共卫生危机、工程安全事故)时,这种低效流程可能延误关键信息的获取,影响应急决策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更严重的是,部分单位为规避风险,过度设置调阅门槛,导致业务部门宁可重复收集数据也不愿申请档案调用,进一步削弱档案的使用价值[3]。
(三)制度缺位弱化协同动力
现有管理制度未能为档案与业务协同提供有效激励与约束,导致部门间协作意愿不足、权责模糊。考核机制片面化是首要障碍。事业单位普遍将档案管理的考核重点放在“归档率”“保管完整性”等基础指标上,却忽视其对业务发展的实际贡献。例如,档案部门推动历史数据挖掘助力业务创新,但因缺乏“数据调用率”“业务问题解决率”等评价指标,其工作价值难以被量化认可。这种考核导向使得档案部门被定位为“成本中心”,而非“价值创造者”,降低了其主动服务业务的积极性。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制度矛盾进一步抑制协同动力。业务部门在调用档案时,常面临两难选择:过度共享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如泄露工作人员隐私数据),过度限制则阻碍业务效率。由于单位内部缺乏清晰的数据分级标准(如公开数据、受限数据、机密数据),业务人员往往选择“少调用、少担责”的保守策略。例如,人力资源部门因担心合规风险,拒绝向培训部门提供员工技能档案,导致培训计划与工作人员能力匹配度不足。这种“不敢共享”的制度环境,使得档案数据难以转化为业务创新的养分[4]。
二、档案管理与业务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全域数据治理体系
(1)建立跨系统数据中台:依托政务云平台搭建统一数据交换枢纽,制定《业务数据接口技术规范》强制要求各业务系统开放标准化 API 接口。通过 ETL 工具实现财务、人事、项目等核心业务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自动抽取、清洗与转换,形成结构化数据仓库。例如,合同审批流程完结后,系统自动将终版文件及审批轨迹推送至档案库,消除人工二次录入环节。同时部署数据血缘分析模块,实时追踪数据流向,确保全链条可溯。(2)重构档案分类模型:实施" 业务场景驱动" 的分类体系改革,建立 " 业务域 - 事项 - 活动 " 三级分类框架。在工程档案领域推行 " 项目全生命周期 " 管理模式,将立项审批、设计变更、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文件自动聚合为数字档案包。引入动态标签技术,支持按时间、部门、项目等多维度组合检索,使档案调取效率提升 70% 以上。定期开展业务需求调研,建立分类标准动态优化机制。
(二)实施业务流程嵌入式改造
(1)推行实时归档机制:嵌入智能归档模块,设置 68 类业务文件的自动触发规则。当文件流转至终审环节时,系统自动加盖时间戳并生成不可篡改的HASH 值,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部门协同存证。针对专家评审意见等非结构化数据,开发移动端即时采集工具,支持现场拍照上传并自动关联业务编号,确保过程文件实时归档率超 95%⨀ 。(2)打造智慧调阅服务体系:构建分级授权体系,将档案调阅权限细分为12 个业务场景维度。对常规性需求实行 " 白名单 " 自动审批,系统通过单点登录(SSO)实现身份核验后,5 分钟内完成在线授权。
(三)健全协同发展制度保障
(1)建立价值导向考核机制:修订《档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增设"数据调用响应时效 "" 业务问题解决率 " 等 5 项核心指标,将业务部门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实施 " 档案价值挖掘 " 专项奖励计划,对支撑重大决策、优化业务流程的典型案例给予物质奖励。推行档案专员派驻制度,选拔业务骨干参与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形成双向人才培养通道。(2)完善数据安全治理框架:制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明确公开、受限、机密三级数据标准,建立 " 负面清单 " 式共享机制。部署隐私计算平台,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跨部门数据 " 可用不可见 "。构建全生命周期审计体系,通过数字水印、屏幕浮窗等技术防范信息泄露。每季度开展数据安全沙盘演练,将演练结果纳入部门年度考评。
结语: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业务的协同发展,本质是通过数据、流程、制度的重构,释放档案资源的服务价值。本文提出的机制框架,以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以流程嵌入增强业务耦合度,以制度创新激发协同动力,为事业单位实现“档为所用、以档促业”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姬勤 . 提高事业单位档案利用效率的途径探索 [J]. 兰台内外 , 2025,(13): 52-54.
[2] 李薇 .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策略探究 [J]. 兰台内外 ,2025, (13): 55-57.
[3] 常静 . 提升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路径研究 [J]. 兰台内外 , 2025, (13): 58-60.
[4] 陶虹霖 . 信息化视域下机关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探究 [J]. 兰台内外 , 2025, (12): 38-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