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经典气自华
吴晓燕
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单纯是触动情感层面,更是主动建构思维层面。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活动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展开语境创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因此,教师需立足本民族语言资源并深度开发其文化内核,才能给予学生真实的文化滋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载体,其传承路径的早期奠基阶段往往发生在小学阶段。此时学生心智发展迅速,情感认同正处于初步建构时期,语文课堂可成为其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关键场域。与此同时,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古典诗词、历史人物及传统节俗,既是语言学习的内容核心,更是文化滋养的重要源泉。相比之下,教师若能在这一时期稳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认知,便可有效防止文化断裂的隐性风险,使其在多元文化交织的语境中保持本源认同。另外,传统文化自信并非一蹴而就的理念灌输,而是情感浸润及日常熏陶的双重积淀。语文教学所承载的教育功能承担着传统文化传递的使命,学生在亲近文化文本、感知文化精神的过程中可以逐步确立文化归属感,从而内化为稳定的认同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这种从课堂出发、向外延展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向评价体系,并形成持久的传统文化自信认同,从而构成个体文化素养的根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策略
1. 精选文本内容,拓宽传统文化认知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承载民族精神、映射历史意志的文学文本,往往成为激发学生文化情感的关键触点,因此,教师建立传统文化自信离不开合理引导内容选择及清晰呈现价值取向。文本不单纯可以传递信息更能唤起情感共鸣,当作品中所展现的精神品格及民族信仰契合时,学生的文化认同便可以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认知。与此同时,选编内容的思想深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由此可见,具备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及英勇牺牲意志的作品,能够引发学生理解民族身份,进而在价值评判中确立传统文化自信的初步逻辑。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馆》一课为例 , 教师可以围绕“宫殿布局与文化精神的内在关系”展开教学主线。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材料一的段落,从“午门”“太和殿”到“后三宫”“御花园”的建筑描写,可带领其观察其宏大规模及对称轴线背后的“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意蕴。与此同时,教师利用绘图任务的契机,能够组织学生在平面布局图上标注“中轴线”“三大殿”等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皇家建筑的礼制象征。在讲解“太和殿”时,教师需借助课堂实物图片展示“金漆雕龙宝座”“藻井垂珠”“双龙戏珠”等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其象征帝王权威、国家秩序及传统宇宙观的文化内涵。另外,教师还设计问题:“龙图腾为什么在不同宫殿频繁出现?”促使学生从传统文化符号的角度展开讨论,进而联系“龙凤呈祥”“乾坤有序”等中华文化观念,理解建筑美学背后的哲学基础。
2. 借助节日活动,激发学生民族情感
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具备天然的教育亲和力,教师若能有效嵌入教学活动,便可成为引导学生走近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然而,节日作为文化记忆的集中载体,能够体现时间节律更传递着代代相承的信仰。除此之外,当学习活动与节庆融合,知识接受与文化认同交织,民族情感便能在沉浸中唤醒在体验中得以固化,从而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自信生成的有效路径。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课为例,在课堂起始阶段,教师展示京剧行当与脸谱图样,能够引导学生识别“生旦净丑”及色彩意象,引发其对传统艺术的初步兴趣。与此同时,在结合课文中“马鞭”“亮相”等典型段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虚拟表演的手势动作,尝试用肢体再现“骑马”“饮酒”“对打”的场面,激发其感知京剧程式美学。随后,教师围绕节日文化传承的思路,组织学生以“迎国庆·看京戏”为主题开展班级文化展示:一组同学绘制京剧人物画像,标注“老生”“青衣”及常见脸谱寓意;另一组同学查找《拾玉镯》《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并制作情节图卡,讲述故事背景。另外,教师还设计戏曲体验区,邀请学生尝试穿戴简化京剧服饰、学唱一句“锣鼓点”,让节日气氛融入学习现场。除此之外,教师整节课以节日文化氛围为背景,结合情境构建及肢体演绎,能将文本所承载的传统艺术精神具象化,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传统艺术的尊敬。这种深度嵌入教学的节日文化实践,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表达方式,也能为切实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开辟广阔空间。
3. 渗透生活语境,强化文化表达能力
形成文化表达能力,要求教师融合语言学习及日常语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文化语言传达情感、讲述观点。相比之下,教师构建传统文化自信,更应落脚于学生对文化内容的主动表达,将传统文化渗透进生活语境,能促使其在表达中建构文化理解的逻辑结构。除此之外,传统文化自信并非简单情绪认同,而是需要在不断表达交流中,形成思想共鸣。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二则》时,可围绕“渗透生活语境,强化文化表达能力”的目标,紧密融合文言文本的语义理解及现实表达场景。在讲解《伯牙鼓琴》片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意象表达,并比对“巍巍”“汤汤”之义,指导其分析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精神共鸣。与此同时,在掌握文本语意之后教师设定“琴声传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模拟自己为好友演奏、表达心意的场景,并自主编写一段表达内心情感的古风短句,并尝试模仿文言语法描述:“方写诗而志在春山”“少选而情归故园”,鼓励其将古语之美注入自身生活感悟。
结束语: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不在于静态呈现知识的表层符号,而在于引导学生借由语言载体深入精神本质、情感结构及价值逻辑之中。语文教学在审美及思想之间架设桥梁,以诗文涵育人格,能使学生在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交织时,可以从民族传统中汲取自信的底色。在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中,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唤醒文化记忆、激活民族精神的精神学堂,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赵玉娥 . 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J]. 嘉应文学 ,2023, (24): 141-143.
[2] 郭宇晴.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路径 [J]. 嘉应文学, 2023,(19): 173-175.
[3] 贾春瑞 . 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2, (23): 127-130.
[4] 吴永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 [J]. 亚太教育,2022, (22):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