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高段内容中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探析

作者

唐艳

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中心小学 405451

引言

新课改在不断深入的变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教学。特别是在空间感知、图形变换及几何语言表达等方面,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经验和系统训练,导致理解浅显、思维混乱。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高段教材在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编排上体现出系统性与层次性,涵盖了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分解和组合等内容,注重从直观向逻辑迈进。教材借助充分的图示、活动说明、生活情境的设计指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增进几何的视觉、空间想象能力。并重视在概念形成的理性过程和数学术语运用方面的训练,为后继几何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几何学习的思维训练功能。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构图形关系,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体现了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融合。

二、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实践难点

(一)学生空间想象与图形变换能力发展不足

而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的转化能力直接影响其对几何知识的正确学习掌握,但现实中很多学生这一方面的水平相对较弱。因为他们本身实践上的直接经验不足,导致他们无法将脑海中各个形状在旋转、移动、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进行准确地构建。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学习,更多的练习,而当前课堂教学节奏较快,留给学生自己进行空间形象建立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导致其面对这类问题时常会进入固定的模式,或者导致其对图形的误判,进一步影响其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

(二)图形概念理解与几何语言表达存在障碍

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学习,一方面要学生在掌握形体属性的基础上理解其抽象的属性并描述清楚,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都会对几何概念产生片面的认识或者错误的理解,把感知属性当作本质属性,例如常会认为“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或者是不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几何属性,在用文字来描述图形与属性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逻辑不清、用词不妥等问题,证明其描述几何语言的技能尚未完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学校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教师未能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去描述、表达所看到与想到的,制约了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认知特点不够匹配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其课程安排与发展学生的认知规律严重脱节,在课程安排中还存在以传授知识点和讲解解题方法为主,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讨、自主探究等途径获得理论观和思想方式的问题。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不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安排,导致学生不能在熟悉的环境进行几何图形建构。教学手段过于呆板和固定,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几何画板等数字化教学工具优势,限制了学生对图形运动过程的动态感知与空间构建。将极大影响学生兴趣的增强及空间观念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实践优化策略

(一)加强直观操作与图形建构活动的课堂融入

加强直观实践操作和图形建构活动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裁剪、折叠、拼图、绘制等形式亲身参与到图形构造和变换中来,使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空间观念的形成,如在学习“轴对称”时,通过图形的折转等寻找观察对称轴的特点,从而在操作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对称理念。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帮助学生从中解码成立体结构,这一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并且要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准确性和逻辑性。通过这些直观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图形构造的规律,从而提高数学建模与迁移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图形关系

情境教学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有助于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发现图形之间的数量和空间关系。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结构、交通标志、包装盒形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图形特征,激发他们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分析、比较、推理。例如,在学习“角的测量”时,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物品的角度,比较其差异,并尝试分类归纳角的类型。在探索图形变换时,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通过旋转或对称方式完成图形创作。这些过程不仅强化了知识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表达与归纳能力,推动几何思维的发展。借助真实情境的引导,学生能更加主动地构建图形关系,从中提升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抽象几何思维逐步生成

几何教学的核心在于推动学生从直观经验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教学设计应注重思维的引导性与层次性,构建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路径。在教学初期,应通过图形的具体实例与操作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的本质属性,如角度、边数、对称性等。在教学策略上,应多设计引导性问题和递进性任务,如“为什么这个图形能折叠成一个立方体?”“对称轴可以有几个?怎样验证?”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推理形成一般性结论。

结语: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数学高段的重要内容,不仅承载着基本知识的传授任务,更在于促进学生空间想象、逻辑思维与几何素养的综合发展。通过对人教版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几何教学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几何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及教学策略缺乏适应性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与操作,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主动探索。通过构建更具层次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几何理解与思维品质,为其后续数学学习与综合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艳红. 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图形与几何”板块为例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3(26):95-97.

[2] 周琴 . 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 2023(15):87-90.

[3] 王芳 .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 2021(9):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