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作者

冯倩茹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与新机遇。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出现心理困惑、价值迷茫等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新兴分支,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个体潜力为核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契合

(一)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健全的人格。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发掘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坚韧、创造力等,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与幸福生活。二者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积极转变,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内容的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递与道德规范的引导,积极心理学则更注重个体内心的心理体验与心理机制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外在的价值引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状态,实现外在规范与内在心理的有机结合。

(三)方法的兼容性

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方法,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培养、心理干预等方法具有兼容性。通过树立正面榜样,不仅能传递思想道德观念,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方法,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以积极认知培养为基础,树立正确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方式,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社会现象与价值观念。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理性认知能力。在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时,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避免片面、消极的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积极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增强教育感染力

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心理学注重通过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等积极情感体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参加文艺演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三)以积极人格塑造为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积极人格特质的潜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培养乐观、坚韧、合作等积极人格品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竞赛,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塑造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认知不足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与应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存在认识误区。将积极心理学简单等同于心理辅导或情绪调节,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系统性与综合性作用,导致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优势。

(二)实践应用不深入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与广度。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简单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理论,未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整合;在活动设计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热闹,忽视了对学生内在心理品质与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缺乏系统的积极心理学专业培训,在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教育工作时,存在方法不当、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师资队伍的数量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制约了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四、优化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

高校应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积极心理学的专题培训与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其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认识水平。鼓励教师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探索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教育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二)深化实践应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特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积极心理学专业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与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应用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培养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可以引进具有积极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五、结论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通过深入挖掘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契合点,探索有效的应用路径,解决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与方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尚维 , 王晶磊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路径研究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03):117-125.

[2] 王庆鸾 .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运用 [J]. 教育评论 ,2015,(08):105-108.

[3] 刘 文 . 积 极 心 理 学 视 角 下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J]. 求实 ,2012,(S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