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兴趣之火— 数学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乐学”
朱枫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实验小学 湖南衡阳 421300
引言
小学数学是奠定学生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科。然而,抽象的符号、严谨的逻辑有时会让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负面情绪,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乐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四个维度探讨实现“乐学”的有效途径。
一、 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奠定乐学的情感基石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存在显著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1. 分层教学:设计不同难度梯度的学习任务(基础题、巩固题、挑战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计算练习中,为计算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巧算、速算题,为计算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更多基础运算题和图示辅助。
2. 多元分组:根据任务需求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同质分组(水平相近学生共同挑战难题)或异质分组(优生带动学困生,互相学习),促进合作与互助。
3. 个性化辅导:关注个体需求,利用课堂巡视、课后辅导时间,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疑惑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4. 尊重选择权:在保证核心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作业形式(如绘图解题、口头阐述)、探究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增强自主感。
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能在适合自己的“跑道”上获得进步和认可时,学习的焦虑感降低,自信心提升,自然更愿意投入学习,享受学习过程。
二、 注重联系生活,感觉数学在身边——赋予乐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有效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趣味性。
1. 创设生活情境:在新课导入或问题解决时,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购物、游戏、校园活动、家庭事务等)。例如,学习“元角分”时模拟超市购物;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以学生最熟悉的班队活动最受欢迎主持人怎么选举为线索;学习近似数时以班队活动学生奖品费用导入。
2. 挖掘生活素材: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教室里的几何图形、上学路上的时间、体育比赛中的分数、微信收付款中的记录等),并带到课堂分享。如在认识“可与千克”的教学中,提前安排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生活超市,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逐一感受这些物品的轻重,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
3. 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具有真实背景的应用题或项目式学习。如“教室长 10 米,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走了多少步,从校门口出发,走多少步约1 千米”、“规划一个小菜园的种植方案(涉及面积、周长、数量等)”、“为班级春游设计最省钱的租车方案”、“测量并计算教室粉刷墙壁需要多少涂料”等。
当学生发现数学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解决身边问题的“法宝”,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学习动机从外部驱动(考试、分数)转向内部驱动(好奇、实用),兴趣油然而生,学习变得有意义、有温度。
三、 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具体——搭建乐学的理解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分数、小数、几何变换、数量关系)往往是学习的难点。利用直观的图形、模型、操作活动(数形结合),能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具体化,降低理解难度。
1. 善用直观教具:充分利用小棒、计数器、七巧板、几何模型、天平等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运算、图形特征、等量关系。
2. 画图辅助理解:教授应用题时,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示意图、集合图等分析数量关系(如行程问题、倍数问题、分数应用题)。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达思路。
3. 动态演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GeoGebra 等软件)直观展示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对称)、数的分解组合、统计图表的生成等动态过程。
4. 动手操作:设计折纸、拼搭、测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如通过折纸理解分数意义,通过拼搭长方体理解表面积计算。
数形结合将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图形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攻克学习难点,享受“恍然大悟”的喜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探索感。
四、 注重奖惩制度的制定,促进学生乐学——营造乐学的激励环境
合理、积极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习热情,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关键在于以激励为主,引导正向行为。
1.多维度评价:评价不仅关注结果(分数),更要关注过程(思考方法、努力程度、合作态度、进步幅度、创新想法)。在数学课堂上表扬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其擅长领域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采用口头表扬、鼓励性评语、积分卡、小奖状、展示优秀作业(作品)等多种形式。
2. 及时正向反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积极表现(如大胆提问、独特解法、乐于助人)给予及时、具体、真诚的表扬和鼓励。
3.建立班级“乐学”激励机制:(1)小组合作奖励:设立小组目标(如课堂参与度、合作任务完成度),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奖励(如额外游戏时间、小特权)。(2)个人进步奖励:设立“进步之星”、“解题小能手”、“创意达人”等称号,定期评选表彰。(3)积分兑换制:学生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乐于助人等行为获得积分,累积积分可兑换学习用品、书籍、或非物质奖励(如当一天小老师、选择一次班级活动)。
4. 慎用惩罚:惩罚应指向行为而非人格,以引导改正为目的(如补做未完成的任务、反思错误原因)。避免过度惩罚打击学生积极性。批评时注意方式方法,保护学生自尊心。
积极有效的奖惩制度,让学生感受到努力被看见、进步被肯定、成功被庆祝。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了学习动机,营造了安全、支持、充满鼓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乐于尝试,享受被认可和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乐学”数学,并非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触及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可以从因材施教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找到自信与归属;还要关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赋予数学学习的意义感;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巧妙运用数形结合,化解抽象带来的认知障碍;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合理制定奖惩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态。这四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作用,能够有效点燃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思考的愉悦和成功的满足。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眼中闪烁着光芒,脸上洋溢着笑容,主动投入思考与探索时,“乐学”的目标便真正得以实现,数学教育也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声静 . 从“学乐”到“乐学”——谈小学数学教具的运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2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