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

龙腾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水库移民管理局 419600

引言:全球人口增长与消费升级,水产养殖业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中国作为世界最大水产养殖国,2024 年养殖产量达6080 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 82% 。规模化养殖通过集约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但技术效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矛盾凸显,技术效率提升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更是实现“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1]。

一、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的内涵与现状

技术效率指在既定投入下实现最大产出的能力,规模化养殖通过土地集约、设备共享、标准化管理提升效率。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呈现三大特征:集约化水平提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单位水体产量达传统模式的5-10 倍,但渗透率不足 5% ;区域分化显著:沿海省份(山东、福建)海水养殖技术效率领先内陆地区 30% 以上;效率损失严重:病害导致年均减产超200 万吨,相当于总产量的 3.3%[2 ]。

二、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解析

(一)环境约束与资源禀赋

水资源短缺正深刻制约产业发展,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域,工业用水需求持续挤占养殖水源,导致养殖面积缩减了 15% 。气候变化带来的生产风险日益凸显,华南地区频繁的高温天气迫使对虾养殖周期压缩,养殖成功率显著下滑 20% 。土地资源争夺同样严峻,在耕地保护政策刚性约束下,池塘养殖面积扩张明显受限,年均增速从 5% 断崖式下跌至 1.2% 。这些环境要素共同构筑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约框架 [3]。

(二)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

设施水平呈现两极分化,虽然基础设备如增氧机普及率已达 78% ,但体现精准管理的智能投喂系统覆盖率尚不足 10% 。疫病防控面临技术瓶颈,疫苗使用率仅维持在 5% 低位,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正不断加剧耐药性风险。数字技术应用严重滞后,采用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的养殖场占比不到3%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几乎空白,这种技术断层使得生产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严重受限。

(三)产业链协同效应

种业发展存在明显短板,国内自主选育品种虽占据 65% 市场份额,但生长速度较国际优质种源仍落后 15%-20% ,饲料技术升级空间巨大,普通饲料转化系数徘徊在 1.8-2.2 区间,而添加功能性成分的新型饲料可将系数优化至 1.5 以下。市场衔接机制尚未健全,合同养殖虽能提升养殖户收益稳定性 40% ,但应用范围仅覆盖 25% 生产主体。各环节协同不足显著制约整体产业效率提升。

(四)政策制度约束

环保要求显著推高生产成本,尾水排放达标改造使每亩新增 200-300元成本压力,直接导致 35% 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用地审批效率低下形成掣肘,设施农用地审批周期常超过 6 个月,严重抑制技术改造投入。风险保障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养殖保险覆盖率不足 10% ,致使自然灾害年均损失超过百亿元规模。政策执行成本与支持体系的失衡,成为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制度性障碍[4]。

三、技术效率提升的创新路径

(一)生态化赋能生产体系改造

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构建复合型生态循环系统成为重要突破口,以 “稻渔共生” 为代表的立体种养模式为例,通过科学规划养殖塘与稻田的配比布局,形成水生动植物协同共生的微环境。鱼类活动有效增强土壤通透性,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促使化肥用量得到显著控制。这种生物互惠机制不仅降低种植成本,更提升了稻米和水产品的绿色品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叠加效应。在饲料研发领域,新型生物质原料的应用正引领水产养殖的低碳化转型,科研机构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转化农业废弃物,生产出富含蛋白的生态饲料,相比传统饲料具有更优的营养配比,使得水体氮磷负荷大幅减轻。同时配合自动化投喂装置,能够精准控制饵料投放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技术集成使养殖尾水处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为后续水体循环利用创造了条件。微生物环境修复技术的突破为水体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选育特定功能的菌群组合,建立起微生物强化净化系统。经过定向培育的复合菌株能高效分解水体富营养化物质,针对养殖过程中积累的有机物污染开展靶向治理。该技术应用于循环水处理环节后,显著缩短了水质净化周期,在维持系统生态平衡的同时降低了水资源消耗。

(二)智能化重构管理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正重塑传统养殖管理模式,分布在养殖场的多维传感器网络,构建起全天候环境监测体系。溶解氧、酸碱度等关键指标的动态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借助智能算法实现异常工况的早期预警。精准感知体系使得管理者能及时调整增氧设备运行策略,有效防范突发性缺氧风险,将水质波动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开创了精细化养殖新阶段。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投喂优化模型,能综合分析鱼群生长曲线、水温变化趋势及饵料转化效率等多重参数,生成动态投喂方案,将经验化操作转变为数据驱动决策,在确保养殖对象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饲料浪费。实验表明该技术可节约养殖成本近两成,同时缩短养殖周期。区块链溯源系统的部署构建了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从苗种繁育到终端销售的各环节数据同步录入分布式账本,形成不可篡改的质量档案。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溯源码,可直观了解养殖环境参数、质检报告等详细信息,透明化机制既强化了生产经营者的质量责任意识,也增强了市场对优质水产品的识别能力,推动产业价值向中高端延伸。

(三)产业链协同升级路径

产业组织形态创新催生新型主体合作模式," 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的联动机制,通过订单生产与标准化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核心企业在种苗供应、技术指导方面发挥带动作用,合作社组织农户建立规范化生产基地。纵向协作体系使生产资料采购成本显著降低,统一的品控标准和品牌运营策略有效提升了产品溢价空间,带动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近三成。精深加工领域的技术革新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条,中央厨房模式的应用突破传统初加工局限,开发出即食水产制品、营养调理包等系列预制食品。通过超低温锁鲜、分子级风味提纯等创新工艺,大幅延长产品货架期并保留营养成分,转化增值模式不仅解决了鲜活水产品的运输损耗难题,更推动产业由资源输出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实现利润空间的几何级增长。

结语:

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需突破“环境- 技术- 制度”三重约束,未来应重点推进三项工作:建立环保补偿机制与用地绿色通道;加大数字渔业、生物技术研发投入;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技术效率革命,水产养殖业有望实现“千亿级产值、百亿级减排”的双重目标,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郁陈力 . 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J]. 新农民 , 2024,(02): 105-107.

[2] 周荣生 , 周剑辉 . 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J]. 今日畜牧兽医 , 2022, 38 (02): 60-61.

[3] 李敬荣 . 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J]. 现代农业研究 , 2020, 26 (12): 95-96.

[4] 夏念丽 , 许鹏 . 规模化淡水养殖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J]. 江西水产科技 , 2020, (02):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