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承红色基因, 发展语文素养

作者

李茜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在初中语文教材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以《课标》为指导,确立“语文元素”和“人文”两条主线;二是立足于教科书,发掘各个时代的革命精神在当下的传承;三是立足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构筑起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把教学变成“故事会”或者“政治课”,而要运用语言品析、情景创设等方式,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革命先烈的精神能量,从而达到“浸润式”的传承。

一、以文立魂:扎根文本细读,夯实精神根基

“革命文学”具有“革命”和“文学”两种重要的功能,因此,“革命文学”的教育必须走“阅读”这一基本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字词咀嚼、句式推敲、意象分析等方法,去挖掘文章的纹理,用自己的语言去触碰那些革命的灵魂,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老山界》为例,教师可聚焦文中“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引导学生分析“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的独特表达。通过“直线”和“之字形”在画面上的区别,让学生感受到在险峻的山道上,红军将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又比如:“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大概”这个词的含义,并感受到它的纪实性和革命家的冷静 [1]。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陆定一笔下朴素的“力量感”,也可以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从而达到了“言语”和“心灵”上的“二重奏”。

二、以史为镜:重构历史语境,唤醒时代共鸣

“革命文学”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它的思想内容和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需要对创作场景进行再现,通过补充史料和图像再现等手段,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革命先烈们建立起情感共鸣。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为例,教师可结合抗日战争期间黄河洪水和国家危难这一大时代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回放黄泛区一九三八年花园口决堤的影像,并与光未然在《黄河大合唱》中亲身体验到的国家灾难相联系,让学生理解“屏障”“摇篮”等符号在影片中的象征含义。将黄河的天然特性和国家的精神符号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在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们以笔代枪,唤醒人民的使命和责任,把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变为具体的历史认知 [2]。

三、以情育人:创设多维情境,激发共情体验

要使革命精神内化,必须经过感性体验。通过角色代入和情景仿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革命战士的心灵,使其从叙述到情感产生共振。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最后一次讲演》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闻一多的演说场面,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上课之前,请学生参考闻一多的传记和李公朴被害的历史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反复解读语气、手势和眼神,重现了“我们并不畏惧死亡,但我们有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学李老师那样,一步踏出校门,就不会再踏入一步!”教师可以设立一个“观众席”,让学生扮演国民党特务和进步青年,进行多角色的交互。促使学生感受到闻一多“拍案而起”的大无畏气概,从而使课文的解读上升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四、以思促行:融合跨学科思维,深化价值认知

要打破学科屏障,进行多学科融合,构筑“三维”的认识架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历史、地理和艺术等学科的角度,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革命”的含义。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红星照耀中国》选段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地理学的相关内容,画出“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重要的历史事件路线,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考察,并对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剖析;与此同时,从欣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红色娘子军》中的“大部分身着军装,披着破旧的毛毯,眼睛里闪烁着积极而坚毅的光辉”的描写进行剖析。在跨领域的研究中,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实践中,红军是一支“宣言书”、一支“宣传队”、一支“播种机”,能够把“历史叙述”转变成一种对革命精神进行反思的认知[3]。

五、以行践知:链接现实生活,赓续红色基因

革命精神的传承必须回到现实中去。通过课题型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行为,让红色基因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鲜活地传承。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家乡革命文化”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对“寻找红色地标”进行规划,并通过对当地的烈士故居、战斗纪念馆等地方进行访问,对经历过的人或者他们的后人进行访谈,对他们的口述历史资料进行整理。比如,在参观一个抗日战争期间的地下车站时,学生可以将《平凡中的伟大——家乡革命家庭访谈录》与《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的“妈妈独自抚养八个子女长大”的故事相比较,再与当时的一般民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援相对照。另外,学生也可以进行关于革命主题的微电影和漫画作品的制作,或者进行“红色教育研究线路”的策划。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把革命精神转化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其内化成切实地服务于社区,从而使我们的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结束语

对革命文献进行的教学说明,只有把“红色精神”内在地融入语文素养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上,才能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教育设计,通过跨学科整合、情景体验等方法,使“红色”的思想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探讨红色经典与时代价值的“对话”之路,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红色基因”传承和“时代新人”培养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陈雅风 .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革命题材篇目教学探析 [J]. 文山学院学报 , 2024, 37 (06): 111-114.

[2] 刘昀玉 . 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革命文化教育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4, (30): 3-5.

[3] 王沫砚, 赵新华. 学习支架在初中语文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J].中国民族教育 , 2023, (05): 56-58.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课题“基于学校红色基因开发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邓发纪念中学教学实践为例”(2023ZQJK16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