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贺维娜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江苏常州 213000
引言
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小学劳动教育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而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操作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构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体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升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
项目式学习通常以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例如校园花园种植项目,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还有校园垃圾分类宣传项目,让学生为改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项目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由传统劳动教育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制作手工艺品项目为例,学生不仅要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设计,还要了解材料科学知识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此外,项目往往需要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
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劳动过程体验,从项目的规划、具体实施到最终的成果展示,学生都全程参与。在种植项目中,学生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等各个环节,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同时也能收获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这种深度的劳动体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
在构建综合实践体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主题的权利,让他们参与项目规划的全过程。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专业的指导,确保学生在项目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联系生活实际
选择项目主题时,应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家务劳动、校园环境维护等。通过参与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将在劳动教育中所学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三)跨学科融合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有机融合。在校园建筑模型制作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尺寸测量,依据科学原理确保模型结构稳定,借助艺术审美对模型外观进行设计。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不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体系要素
(一)项目主题设计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设计丰富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项目主题。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手工制作、植物养护项目,如制作纸艺花朵、照顾班级绿植等;高年级学生则适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等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如组织校园文化节、参与社区义务劳动等。确保项目难度适中,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和趣味性。
(二)教学资源整合
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各类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劳动场地、劳动工具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开展劳动实践的基本条件;家庭应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为学生创造生活劳动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区则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劳动、参观工厂等,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
(三)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在项目式学习方面的指导能力以及劳动教育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劳动技能,还要深入了解项目式学习的流程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及时解决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体系实施策略
(一)项目启动阶段
在项目启动时,教师先提出具有吸引力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明确项目的目标、具体任务以及实施步骤。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主分组,并共同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合理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以校园美食节项目为例,在启动阶段,学生们共同讨论确定美食制作的种类、摊位的布置方案以及人员的分工安排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二)项目实施阶段
学生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有序开展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定期检查项目进度,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比如在校园绿化项目中,当学生遇到植物病虫害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专业资料、请教园艺专家等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项目评价阶段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关注项目最终的成果质量,更要重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如劳动态度是否积极、团队合作是否默契、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等。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在今后的项目学习和劳动实践中不断进步。
五、传统小学劳动教育方式的弊端
首先,教学形式单一,多以课堂讲授和简单模仿为主。教师在讲台上口头讲解劳动步骤,学生依样画瓢,缺乏亲身实践与深度体验,难以真正掌握劳动技能,像手工制作课,学生按部就班却不明原理。其次,内容与生活脱节。常局限于书本知识或校内简单劳动,如打扫教室,未拓展到家庭、社区复杂实用场景。学生不知如何将技能用于日常家务、社区服务,难以体会劳动对生活的全方位价值。最后,评价体系不完善,侧重劳动成果,忽视过程付出。只要作品达标,不管学生参与热情、合作情况,打击学生积极性,无法持续激发劳动热情,不利于学生劳动观念与综合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项目式学习构建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体系,为小学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有效提升了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持续探索和完善这一体系,进一步深化项目式学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项目式学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15):45-47.
[2]王丽.构建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2):33-35.
[3]张峰.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1(3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