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与采掘工艺探讨

作者

刘元峰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沙吉海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开采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多变、瓦斯突出、水害威胁等问题长期存在。随着浅部资源逐渐枯竭,深部开采成为必然趋势,对技术条件与工艺选择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粗放式开采模式已难以满足安全、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需求,亟需通过技术革新与工艺优化实现产业升级[1]。

一、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一)地质条件复杂性

煤矿赋存状态受地层结构、煤层厚度、倾角及围岩稳定性影响显著。例如,急倾斜煤层开采易引发冒顶事故,需采用柔性掩护支架等专用工艺;而薄煤层开采则受限于作业空间,需发展小型化设备与自动化技术。此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域需强化探放水措施,避免突水灾害[2]。

(二)设备技术水平

机械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水平直接决定开采效率。我国已形成以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为核心的综采成套装备体系,但在深部高地应力、高温环境下的设备可靠性仍需提升。智能开采技术的推广(如 5G+无人工作面)对传感器精度、数据传输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3]。

(三)工艺适应性要求

不同矿井需根据资源条件选择匹配工艺。例如,长壁开采适用于煤层稳定、地质构造简单的矿井,而短壁开采则更适合边角煤回收或地质异常区。此外,绿色开采工艺(如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的普及需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成本。

二、主流采掘工艺对比与优化方向

(一)长壁开采工艺

作为占我国产量 85% 以上的主导工艺,长壁综采面临三大核心挑战:端头三角区支护因设备交错形成应力叠加(实测支护阻力达工作面中部的1.8 倍),需采用十字顶梁 + 单元支架组合支护,配合超前液压支柱控制顶板离层;煤壁片帮防控在采高 >6m 时尤为突出,研究发现当煤层节理发育度 >3 条 /m 时片帮风险激增 40% ,现行注浆固化法成本过高(吨煤增加8-12 元),正在试验的主动式液压护帮板可实时调整支撑角度;设备协同低效导致采煤机等速移架率仅 65% 。优化实践表明: ① 大采高液压支架(ZY21000 型支撑高度 8.2m )配合三级护帮装置,在陕煤张家峁矿实现8.8m 煤层安全开采,单面月产突破120 万吨; ② 基于煤岩界面识别的自适应截割系统,通过红外光谱 + 振动传感融合分析,使采煤机截齿损耗降低37% (神东补连塔矿实测数据); ③ 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地质-设备-应力”三维动态模型,依据超前探测数据实时优化采煤机进刀轨迹,哈拉沟煤矿应用后减少无效截割 19% 。未来需攻克大倾角( >25 )工况下液压支架防倒滑技术,开发耐高压电液控制系统( >40MPa )[4]。

(二)短壁与房柱式开采

针对薄煤层( <1.3m )及不规则边角煤回收,短壁连采工艺展现独特优势,但面临回收率偏低(传统房柱式仅 50%-55% )、采掘衔接失衡两大痛点。技术创新聚焦三方面:截割系统升级——连采机采用双螺旋滚筒 + 高频冲击截齿(频率 >25Hz ),在山西塔山矿薄煤层中截割硬度 f> 4 的矸石夹层时,进尺速度提升至 1.8m/min ;巷道布置优化——基于应力场模拟的变宽煤柱设计(采区边界留设 15m 宽煤柱,内部采用 8m×8m 网格),使鄂尔多斯某矿回收率提高至 68% ;快速支护革新——四臂锚杆钻车与树脂锚索协同作业,单循环支护时间压缩至 25 分钟(较传统工艺提速 40% )。房柱式开采的环境约束同样关键:当采深 <150m 时地表沉陷系数达 0.7-0.9,内蒙古榆树井煤矿应用光纤光栅实时监测系统(布设密度200 点 /km2 ),结合采空区矸石膏体充填(充填率 >85% ),成功将地表沉降控制在 120mm 以内。需警惕的是,连续采煤机在瓦斯突出矿井的适用性受限,需配套大功率除尘风机(风量 >800m3/min )保障作业安全。

(三)智能化开采趋势

当前智能开采系统已从单机自动化向全流程自主决策演进,但复杂地质适应性仍是最大障碍。神东锦界煤矿的示范工程揭示关键进展: ① 设备群智能协同依托 5G-UHF 融合通信(时延 <20ms ),实现采煤机、支架、运输机联动响应误差 ⩽0.5s ; ② 故障预判系统通过振动频谱分析(采样频率10kHz)提前2 小时识别刮板链断裂风险,维修响应速度提升 70% ; ③ 全工作面无人化使单班作业人员由 12 人减至 5 人,吨煤成本下降 9.6 元。然而在断层发育区( >3 条 /100m )或倾角变化带( °波动),系统暴露明显缺陷:惯导系统在顶板下沉区域累计定位误差 >1.2m ,煤岩识别摄像头在粉尘浓度 >800mg/m3 时误判率高达 30% 。突破路径包括: ① 开发地质雷达辅助的 SLAM 导航(中国矿大在淮南试验精度达 ±5cm ); ②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主截割算法; ③ 本安型边缘计算终端(防爆等级Exib I)部署至工作面,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未来需重点验证智能系统在冲击地压矿井的可靠性,构建“地质透明化- 设备自适应- 控制自主化”技术闭环。

三、技术条件与工艺协同发展路径

技术条件与工艺协同发展路径需要从地质勘探、装备配置、生产管理等多个维度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地质透明化系统的构建成为基础性环节,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煤层赋存状态进行宏观把控,配合随钻测量系统实时追踪钻进轨迹,再结合微震监测网络捕捉岩层应力变化,这种 " 空 -地 - 孔 " 立体探测模式能够为开采工艺设计提供厘米级精度的地质数据。在装备与工艺的适配性方面,建立 " 条件识别 - 参数优化 - 动态调控" 的闭环机制。针对冲击地压风险区域,采用超前预裂爆破卸压技术配合具有主动支护功能的液压支架,通过支架压力传感器与爆破参数的智能联动,在矿区实现了冲击能量释放效率提升的效果。对于复杂顶板条件,则开发出锚杆索协同支护体系与柔性挡矸装置的组合工艺。绿色开采技术的集成应用呈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矸石充填工艺通过与智能分选系统的配合,在矿区形成了 "煤矸识别 - 破碎筛分 - 膏体输送 - 充填压实" 的完整链条,充填体强度达到 8MPa 以上。瓦斯治理方面,创新应用 " 定向钻孔 + 水力压裂 " 技术,抽采浓度稳定,配套建设的瓦斯发电站年供电量超过 3000万千瓦时。生态修复环节引入微生物复垦技术,内蒙古鄂尔多斯某露天矿采用菌根接种法,使植被覆盖率提升,形成了 " 开采 - 修复 - 监测" 的良性循环体系。

结语:

煤矿开采是一项高度依赖地质条件与技术水平的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煤矿开采技术条件的分析,明确了关键因素对采掘工艺选择的影响,并系统梳理了主流工艺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随着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煤矿开采将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安全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周函. 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与采掘工艺探讨[A]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上)[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2024: 3.

[2] 孟兆颖 . 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与采掘工艺探讨 [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4, (14): 40-42.

[3] 陈亮亮 . 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与采掘工艺 [J]. 矿业装备 , 2022, (05): 8-9.

[4] 窦韶龙 . 浅析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与采掘工艺 [J]. 当代化工研究 ,2021, (18): 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