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叶瑜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214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推广,人们对教育领域中生态因素的关注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生态教育不仅关乎儿童的知识学习,更关乎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培养。生态视域下的教育模式,强调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互动与融合,提倡儿童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态环境中成长。我国幼儿园教育正朝着更加注重环境教育和体验式学习的方向发展,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融入生态元素。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还能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生态视域下的教育理念也为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如何设计更具生态特色的教育活动,并在实际操作中解决生态教育落地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

一、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生态学原理强调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与和谐共生,这一理论为教育活动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通过学习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生态视域下,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态环境中感知、体验、学习与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元素,包括教师、儿童、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对生态学原理的应用,教师能够引导孩子在多样的自然环境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并帮助他们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通过这样一个有机的互动过程,教育活动成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生态性系统。

(二)幼儿园教育的生态系统观

幼儿园教育的生态系统观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元素应当互为联系,共同作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是这一教育观念的核心。生态系统观将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教师、儿童、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等各个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应孤立地看待儿童的成长,而应考虑到儿童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中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系统中,儿童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更是活动的参与者、知识的构建者。通过在生态环境中进行体验和探索,儿童的环境感知、情感体验和动手能力得以提升。同时,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考虑到社会和家庭资源的整合,形成家园共育的良性互动。生态系统观的引入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教育活动更加关注儿童个体的差异,倡导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教育。

二、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生态视域下的主题活动设计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关注儿童的兴趣、需求与发展特点。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学习动机是设计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的活动内容。通过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情况。同时,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也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提供足够的自由度,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下,儿童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通过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和与他人互动,儿童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生态视域下的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强调环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让自然环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课堂。通过将自然资源引入教育活动,儿童不仅能够感知到环境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还能通过亲身体验建立起对自然的认知与尊重。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规则。同时,幼儿园内部的环境也应当充分利用,提供符合生态教育需求的学习材料与设备。通过将自然元素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能够创造出一个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帮助儿童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三)活动的可持续性与动态性设计

在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备可持续性与动态性,确保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与优化。活动的可持续性体现在其内容的多样性与延续性,教师不仅要设计符合当下儿童需求的活动,还应当规划活动的后续发展,让儿童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持续受益。动态性设计要求教师在实施活动时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儿童的反馈与表现及时调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在进行自然观察类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环境的不同,调整观察的内容,使活动始终保持新鲜感与吸引力。此外,动态性设计还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成长与变化,根据他们的成长轨迹不断调整教育策略,保证每个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通过这种可持续与动态的活动设计,教育不仅能够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还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保持活力与创新。

三、生态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融合自然元素,打造户外探索活动的丰富场景

在生态视域下,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设计应注重将自然元素融入其中,打造丰富的户外探索场景。自然界是儿童认知与体验的重要场所,户外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感官、多层次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天气条件以及当地环境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户外活动主题。比如,春季可以选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夏季则可以通过水的游戏来探究水的特性。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儿童能够在互动中理解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户外活动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建立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因此,将自然元素有效融入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能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决定进行一场“春天的秘密”户外探索活动。早晨,我带领孩子们来到园区附近的小花园,首先让他们在草地上自由玩耍,感受春天的气息。随后,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观察记录表,鼓励他们寻找园中的花朵、昆虫和小动物。孩子们开始在花丛中寻找蜜蜂、蝴蝶,兴奋地用放大镜观察这些小生物的细节。有的孩子发现了一只小蚂蚁,立刻指着它与同伴分享,大家围成一圈,讨论蚂蚁是如何工作的。通过这种互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春天里生物的变化,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观察能力。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围绕植物的生长进行讨论,带领他们一起栽种了几棵小树苗。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树苗旁边立了一个小标志,表达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春天的魅力,认识到生命的成长与变化。通过与自然元素的亲密接触,孩子们在玩耍中学到了有关植物、动物及生态平衡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二)精心设计多元化课程,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发现生态奥秘

生态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与探索中自然地接触和理解生态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儿童不仅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态知识,还能够在游戏中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程应当与自然紧密结合,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让他们通过触摸、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运作与美妙。无论是动植物的观察,还是季节的变化,或是自然现象的探索,都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学习的目的。游戏本身具有引导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儿童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动力,帮助他们发现身边环境中的生态奥秘。设计精巧的课程能够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生态、理解生态,从而对自然产生深厚的情感与责任感。

我在生态教学时设计了一场名为“寻找森林宝藏”的课程,孩子们兴奋地排队准备进入我们布置好的“生态迷宫”。我把花园打造成一个迷宫,里面布满了各种不同的植物、昆虫和小动物的模型。每个孩子都拿着一张宝藏地图,上面标明了“宝藏”的位置和需要找寻的目标物品。我告诉孩子们,只有解开植物、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谜题,他们才能找到最终的“生态宝藏”。我开始带领孩子们探索“迷宫”中的每个区域,首先让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树叶、花朵,猜测它们是如何与昆虫共生的。孩子们对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蜜蜂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引导他们观察昆虫如何通过授粉帮助植物生长。接着,我让孩子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草丛中的小虫子,每当孩子们发现某种昆虫,就会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并互相讨论这种昆虫的特点及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最终,我们通过合作找到所有“宝藏”,孩子们通过游戏发现了生物链、自然界中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更通过互动与探究加深了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环境的珍惜。

(三)加强教师引领作用,营造互动性与参与感并重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的生态主题活动中,教师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陪伴者。通过积极的互动和指导,教师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富有启发性的学习体验。为了有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当在活动中通过问题引导、观察提示和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与思考力。同时,教师还需注重课堂的互动性,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在生态教育的场域中,教师应当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将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交流,教师不仅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更能激发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索热情,从而建立起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在一次“我与大自然的对话”主题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园区的绿地。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张“自然观察日记”,上面写着一些简单的观察任务,比如:找到一片叶子,描述它的颜色、形状;观察蝴蝶的飞行方式;记录周围的声音等。我走在孩子们中间,时不时停下脚步和他们聊一聊,询问他们观察到的细节,鼓励他们分享发现。一个孩子举起手说:“老师,这片叶子像一个小船。”我走过去和他一起观察,鼓励他通过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帮助他将自然现象与自己的感知相联系。另一边,有两个孩子正围着一只蝴蝶欢呼,我走过去,提醒他们注意蝴蝶翅膀上的纹路和它飞行的轨迹。通过这些互动,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我则通过指导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奥秘。活动的最后,我邀请每个孩子与伙伴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他们进一步探讨自然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孩子们在这种互动性强、参与感十足的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生态知识,还在亲身体验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更加亲密的联系。

结语

生态视域下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学习平台,不仅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还加强了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儿童不仅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还能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尊重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引导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生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与责任感,这不仅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指引。随着生态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未来的幼儿园将越来越注重将生态环境和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让儿童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成长。生态视域下的教育不仅是一种学习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方式。通过这一理念的推广,孩子们将会成长为更加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 李芳. 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 —以中班主题“在动物园里”为例[J].上海托幼 ,2025,(Z1):42-43.

[2] 徐红蕾 . 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思与行——以幼儿园循美主题之“晒秋”活动为例 [J].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5,(01):94-95.

[3] 石晶 . 指向幼儿园生活活动优化的园本教研路径 [J]. 广东教育 ( 综合版 ),2025,(01):34-35.

[4] 闫玥 , 孟媛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以柯尔克孜族刺绣为例 [J].学前教育论坛 ,2024,(02):58-64.

[5] 黄双凤 , 陈满玉 . 回归儿童本位的幼儿园主题活动墙面创设策略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4,(12):125-128.

作者简介:叶瑜琳, 女 ,汉族 ,江苏吴江 ,1990.8, 本科,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