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职教法背景下高职物理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作者

蒋玮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安宁 650300

一、引言

自新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契机。新职教法着重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高职物理课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石课程,其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塑造。二者的有效协同,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具体的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显著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从当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高职物理课与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各自独立、缺乏联动的现象,协同育人的预期效果未能充分彰显。因此,深入开展新职教法背景下高职物理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物理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缺乏协同性

在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中,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物理课程往往将教学重点置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和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力求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而专业课程则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专项训练和专业知识在实际岗位中的应用,以满足特定岗位的技能需求为首要目标。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物理课程中的力学知识教学,通常局限于理论公式推导和基础概念讲解,与专业课程中机械零件设计、复杂加工工艺等内容的目标未能形成有效衔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在入职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物理力学知识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比例不足 25% ,这充分表明二者在课程目标上缺乏协同性,导致学生难以将物理知识灵活运用到专业实践场景中,无法形成系统且连贯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二)教学资源分散

教学资源层面,高职物理课与专业课程存在资源分散建设、共享机制缺失的问题。物理课程的教学资源围绕物理学科知识构建,涵盖物理实验设备、理论教学课件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则聚焦于专业领域,包括专业实训设备、行业前沿案例库等。由于缺乏统一的统筹规划和整合共享机制,两类资源各自独立发展,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物理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相对匮乏,双方多专注于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知识传授,难以形成协同教学的强大合力。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无法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能。

(三)教学评价体系割裂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目前高职物理课与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呈现相互割裂的状态。物理课程的评价主要依赖理论考试成绩,重点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公式定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专业课程则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熟练度和项目实践成果。这种单一、独立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协同评价机制,难以对教师的协同育人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估,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依据,不利于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发展。

三、新职教法背景下高职物理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协同课程体系

明确协同课程目标: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组织物理教师与专业教师开展深度研讨,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共同制定统一且具有协同性的课程目标。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在物理课程中电磁学知识的教学目标设定时,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中电子电路设计、通信设备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衔接和技能要求,使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后续专业技能培养筑牢基础,同时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协同发展,形成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体系。

优化课程内容: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对物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建筑工程专业的物理教学中,引入建筑结构力学分析的经典案例、建筑材料物理性能检测的实际操作流程等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和运用物理知识,鼓励学生运用物理原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实现物理课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构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创新协同教学模式

开展项目式协同教学:以实际项目为核心载体,组建由物理教师和专业教师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并实施教学项目。在新能源汽车专业中,设计 “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优化” 项目,物理教师负责讲解热力学原理、传热学等相关知识,专业教师则指导学生进行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制定、仿真模拟以及实际调试工作。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将物理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协同提升。

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创设高度还原职业岗位工作场景的真实情境,将物理知识和专业技能巧妙融入其中。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模拟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力学平衡问题、能量损耗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同时学习和掌握专业的物流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学生能够提前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有效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物理课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协同共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整合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学校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物理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开发涵盖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实训案例、试题库等丰富内容的协同教学资源库。将物理实验中的力学实验与机械制造专业的零件加工实训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实训案例资源,供物理课和专业课程教学共同使用。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功能完善的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便捷获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四、结论

在新职教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高职物理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协同课程体系、创新协同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协同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打破物理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未来,高职院校应持续深化协同育人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