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 背景下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深度实践与创新探索
陈楚乔 成丽 鲁娅萍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永川 402167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大思政课” 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模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方向。它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封闭边界,整合校内外多元教育资源,致力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代表,既是 “大思政课”的积极参与者,更是重要的践行者与推动者。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对于深化 “大思政课” 实践成效,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在实践中遭遇诸多困境,亟待深入探究并有效破解。
一、现实困境剖析
(一)实践平台协同乏力
在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领域,社区与第二课堂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已有研究指出,高校社团活动虽表面热闹非凡,但高年级学生早退现象频发,低年级学生因经验不足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且专业教师指导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深度拓展 [1]。在社区实践方面,高校与社区的合作浮于表面,缺乏深度与持续性。多数社区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仅局限于简单的义务劳动,未能充分挖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这使得大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无法有效提升综合素质,实践育人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考核机制重理论轻实践
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进程中,考核机制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目前,多数高校将思政课程考试成绩、党课结业考试成绩作为党员发展考核的核心指标,而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志愿服务投入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实践维度的考核重视不足。同时,实践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党员为追求高分数,单纯机械地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实际行动中,这些学生党员无法展现出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在志愿服务中缺乏热情与责任心,社会调研时态度敷衍、方法不当。
(三)先锋模范作用虚化
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时,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培养,疏于党员发展后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导致部分学生党员未严格按照党员标准不断完善自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 [2]。在党员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前紧后松,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培养,疏于党员发展后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导致部分学生党员未严格按照党员标准不断完善自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无法真正传递党员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3]。在社会调研活动中,一些学生党员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调研方法选择不当,数据收集不规范,调研报告流于表面,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这种形式主义的实践活动,不仅损害了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也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突破路径探索
(一)构建 “思政小课堂 + 社会大课堂” 协同实践体系
整合学校与社会的优质资源,构建 “思政小课堂 + 社会大课堂” 有机融合的实践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党员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关键举措。其中,与地方党支部共建 “红色研学” 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与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方党支部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 “红色研学” 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员前往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聆听革命先辈英勇事迹、重走革命路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革命岁月的艰辛与伟大,深刻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在研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党员与当地党支部成员紧密互动,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既要从新生抓起,做好入党启蒙教育工作,也要从毕业生党员抓起,在实践中坚持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党员身份认同,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夯实大学生党员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功能辐射力[3]。
(二)创新推行 “党员实践积分制”
将志愿服务、课题调研等实践活动全面纳入党员发展考核体系,创新推行 “党员实践积分制”,是激发大学生党员参与实践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详细明确的积分规则,根据实践活动的难度系数、时长、贡献度等因素进行量化赋分。其次,建立严格规范的积分统计和公示制度,定期对学生党员的实践积分进行统计核算,并及时向全体学生公示,确保积分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将积分结果作为党员发展、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激励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积极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功能。为保障积分制的有效实施,还需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和成果质量进行严格审核。通过 “党员实践积分制” 的实施,引导学生党员重视实践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精心打造 “朋辈引领” 实践共同体
充分发挥高年级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打造 “朋辈引领” 实践共同体,是促进大学生党员共同成长、提升队伍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组织高年级党员带领低年级党员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社区服务创新等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高年级党员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低年级党员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在与群众交流互动时,传授沟通技巧和经验,帮助低年级党员更好地获取信息。通过共同参与实践活动,低年级党员不仅能够学习到实用的实践技能,更能在高年级党员的言传身教中,深刻体会到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增强党性修养。
三、研究结语
在 “大思政课” 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构建 “思政小课堂 + 社会大课堂” 协同实践体系、创新推行 “党员实践积分制”、精心打造 “朋辈引领” 实践共同体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实现实践育人对党员队伍建设的长效赋能 [3]。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党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在校园和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这些创新实践也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高校应持续深化 “大思政课” 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小明,刘成,朱梦冉,等. 师生共同体视角下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机制研究 [J]. 集美大学学报,2020(01):1 - 6.
[2] 孙发贵,耿在英. 新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J]. 就业与保障,2020 (04):134 - 135.
[3] 景淼.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J]. 活力,2021(2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