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与评价体系研究
解靖邦 张发鑫
国家电投集团陕西电力有限公司铜川(延安)事业部 7150000 7150000
引言
建筑绿色节能施工技术,不仅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环境,节约能源。而在我国进行的节能建设要求由政府来主导实施,同时根据国家号召的节能政策,来全面制定建筑的节能标准。另外,在建筑进行施工的各个阶段还必须根据国家制定的节能政策与节能标准要求,采取严格的节能措施。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绿色施工已从传统建筑行业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延伸,特别是在输变电工程、配电网建设等高能耗环节,其节能减排效果更为显著。电力工程的绿色施工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电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一、电力基础设施绿色施工的目标
电力基础设施绿色施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工程高效的统一。保证电力项目的安全、可靠运行,满足实用性要求和进度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环保技术、采用先进环保管理实现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环境污染。在对材料应用、工艺流程、机械效率的重视之外,绿色施工更强调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保管控、废物再生利用、作业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将电力基建引领到绿色、低碳、优质的道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福利的多方共赢,为我国“双碳”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发挥效用。
二、绿色施工技术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
(一)节能环保型施工设备与工艺的应用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采用节能环保型的施工工具、绿色化的技术措施都是实施绿色建造的重要途径。例如采用电控挖掘机、液压冲击钻头等性能优越能耗低的产品,大幅度减少石油资源的用量和噪声污染,也就能大大减少施工总体的碳排量。对施工过程中的提前制造组件及模块化装配法减轻工作强度、节约资源等。输送带基建设备上,采用非扰式微型灌桩技术、泥浆回收技术,保护周边环境。使用能源耗材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机器运转状态,实现现场对能量消耗的有效控制,这种综合节能环保产品的应用和施用绿色化施工技术都起到了优化施工功效、改善施工环境的作用,体现了电力工程绿色化进程的实践。
(二)建筑材料绿色化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应用
通过使用节约型和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如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可循环钢筋和节能型保温材料等,可有效地降低全生命期的环境压力,通过混凝土废弃料利用和水泥废弃料再利用、对模具二次使用、对废钢进行分级处置再利用和对钢筋进行再利用等措施,可降低全寿命阶段产生的废弃量和再利用率。部分运输线建设项目改用钢塔代替传统混凝土塔,可降低物流和工程建设成本,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同类型的绿色产品及其可持续利用技术相结合,可实现绿色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绿色建设的生态友好性及提高建筑建材的利用效率,为产品绿色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生态保护与现场环境控制技术应用
在开展电网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项目场地管控,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举措之一。在选址方面,为了减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应当避免选择在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布点,施工时采取围栏围挡、草皮覆盖以及临时性排水沟的设置以减少项目周边的水土流失以及对周边动植物的扰动,在电力线路经过林地或者水域时尽量采用跨越、导向式穿行等不接触式施工的方法以减少地表挖掘和征地的可能。而在对场地的施工管控上,则可以利用喷淋抑尘装置、降噪屏障、泥水收集净水设施等设备进行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在线污染排放监测,并加以削减。完工后要尽快开展土地复垦的治理活动,例如植树造林、整理土壤以及绿地整平活动,以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建设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
(一)绿色施工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科学、完备、针对性的原则,真实体现电力建设项目绿色理念的价值观。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从项目启动、策划、施工到竣工全流程,根据各等级设置数量、性质指标,并涵盖资源节约、污染控制、能源资源利用效果、施工场地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一级指标,进一步划分为二级指标,比如单位面积能耗、用水量、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率、噪声控制水平等。指标构建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或熵权法,根据不同等级定量确定其指标所代表的比重,作为其对综合绿色水平的影响权重。同时依据国内外绿色施工规范(《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企业经营实际要求及时更新和本土化优化评价指标,便于执行应用。
(二)绿色施工评价模型的设计路径
绿色施工评价模型是对指标体系的系统集成与量化计算工具,旨在实现对电力工程绿色施工效果的定量评估与对比优化。模型设计通常以综合评分模型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主,可结合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对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设计路径应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指标权重分配模块、评分算法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确保模型具备完整的逻辑链条和通用性。为增强模型实用性,建议引入数据可视化平台,使施工单位能实时查看绿色绩效表现。同时,评价模型应支持不同施工阶段的动态更新,能够反映实时绿色施工水平变化。通过构建标准化、数字化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可实现项目管理的绿色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目标。
(三)绿色施工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
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是绿色施工体系落地的关键环节,决定了评价工作的实际成效。评价结果应作为施工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纳入企业年度质量与环保考评体系,强化绿色责任约束。可将绿色评分结果与项目资金拨付、荣誉评选、市场准入等挂钩,激励企业主动提升绿色管理水平。在项目实施层面,评价结果应反馈至各施工环节,用于优化材料选择、调整施工工艺或改进环境保护措施,形成评价—调整—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同时,评价数据可用于构建企业绿色施工数据库,作为后续项目管理、行业对标和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未来,建议探索将评价结果与碳交易、绿色信贷等机制联动,进一步拓展绿色施工的经济价值与市场导向功能。
结语:绿色施工是推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本文围绕绿色施工的目标、关键技术路径及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节能环保设备、绿色材料、生态保护等在电力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方式,并构建了科学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与模型,为绿色建设效果的量化管理提供支撑。研究表明,绿色施工不仅有助于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更能提升工程的社会与经济综合效益。未来,应加快推动绿色施工标准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与评价机制的集成水平,助力电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张宏杰. 竹基材料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3(15):95-95.
[2] 高新昌 . 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与效益研究 [J]. 中国地名 , 2023(11):0208-0210.
[3] 王志鹏 . 超高超跨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J]. 建筑技术 , 2023, 54(24):3023-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