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塑巧手上的民间工艺

作者

张建

烟台市蓬莱区麦圈烘焙坊 山东省烟台市 265600

摘要:所谓的民间面塑艺术,就是利用可食的米粉或者面粉,在运用一些工具的帮助下,塑造出各种形状,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把那些食材制作成精致的艺术品,并给它们以适当的伦理含义,在其他文化体系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本文以面塑这门艺术为研究对象,对起源及有关技术特征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面塑艺术;技艺特点;艺术源流

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面塑是民间美术宝库中一枝独特的花朵,它的生产工具和使用材料都比较单一,品种繁多、分布广泛,具有浓厚的生机。这是一种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蓬勃发展的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和信仰的主要媒介。

1  面塑悠久历史

“面塑”是一种古老工艺,可追溯到两汉时期。汉朝时,人们将白面制成某种图案,用以加强食品的装饰作用。在南宋时期的《东京梦华录》中,曾有详尽的记录东京汴梁地区各类面花及民俗活动的记录,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用面面糖蜜,做笑脸。”

到了现代,由于受到文人艺术的冲击,在内涵与形态上都有了新变化,艺术吸引力也引起不少帝王的注意。他们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东西,要么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要么就是摆在自己的书桌上。面塑从街头上走到登堂入室,自此价值百倍,表现技巧日趋成熟和完美。

当代的面塑作品,由于融入一个时期的文化积累,以及创造者的激情与创造力,所以以优美的姿态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葫芦娃、蜡笔小新、奥特曼、一休等等。时尚元素也是影响面塑的一种,比如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就是由面塑艺术家手工制作而成,并在奥运期间获得很好的销量。

2民间面塑艺术的技艺特点

2.1关键环节——分解和组合

从立体派的观点来看,为了更好地理解客体,不但要接触,还要把它分解和重构。这一点,在民间的面塑艺术家中也应遵守[2]。

第一,详细地观察以及分析。

面塑的风格和类型都是从一个人对事物和日常生活的仔细观察中得出的,这一时期的头脑所得到的图像既具体又现实。如果把这一进程看作是一种思维上的理解,那么,面塑的制造就是把被观测到的东西通过平面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

第二,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

面塑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用面来揉制各种人物、动物的部位,然后再用豆子、面泥等“零件”将其头部和四肢所涉及的饰品进行揉捏,也就是将脑海中的完整的画面拆分开来,加深对该物体的理解。

第三,通过重叠、并置等方式组合。

在面塑制作过程中,结合非常关键,艺术家根据目标对象,将各个“零件”拼贴、重叠,偶尔还需要用到一根牙签之类的器具来拼接和拼贴。在这一部分,面塑艺术家们特别强调形和神的重要性。打破以前采用的透视方法,也打破物体本身的比例关系和对称关系,依靠多个角度来进行结合,最终得到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2.2基本要素——点、线、面

第一,“点”不但有形体,也有尺寸,一般都是由普通的几何图形组成,在构造时要注意其聚、散和密度的关系。“点”主要是由黑豆、芸豆等多种豆子制成,也有红枣、杏仁等,主要用于作品的嘴巴、眼睛等部位,也可以用于装饰身体,是最精细也是最出色的部位。

第二,在泥塑中,“线”不但有长短粗细之分,还有直线、折线、曲线等等。关于“线”,艺术家们把面团揉成条,或用擀面杖擀成一条扁条,一般在人物的双腿、胳膊等部位采用圆形的面,而圆的则多用于动物、人物的身上进行装饰,而在人体部位的装饰和转折部分,则多采用弯曲的面条。

第三,“面”是一种以“点”、“线”为主体的面塑形式,有不同于尺寸的形态。就“面”而言,艺术家可以用一根擀面杖将面揉成薄片,具体的面片尺寸根据生产需要而定,一般用于基础上,也可以作为支撑。

2.3基本技巧——揉、擀、捏、剪、切

首先,艺术家要把发酵好的面团加入适量的水,按照步骤,面团要经过九次以上的揉搓,这样面团就会变得更加的光滑,更加有弹力,也更加的有光泽。艺术家们会用各种道具和材质来制作造型。擀面主要是利用擀面杖成型,片的制作,再用剪子剪断,再用钳子等器具将面塑的图案压制成需要的图案。做好的面团还要蒸。这个过程要用很大的火,直到水彻底沸腾,然后放入蒸笼,同时还要保持笼头的密闭,不能漏气,这样做出来的面团就会又白又熟。

面塑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考验匠人的技艺和经验。他们需要熟练掌握面团的性质,了解如何通过调整面团的软硬度、温度等因素来达到最佳的塑形效果。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需求,设计出独特的造型和图案。

3面塑艺术的传承与推广

3.1视频平台推广

如今,大众生活中没有办法离开网络,大家对短视频平台的痴迷和依赖,这就促进各种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所以,对于面塑艺术的宣传,必须要紧跟潮流,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开展。

来自各地的大部分面塑艺术家都会在几个短视频平台上注册自己的帐号,发布的内容也都不一样:有些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面塑作品,有些展示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有些则讲述工匠们每天的生活,也有人制作互动的视频,让各界人士都能亲身感受到这个过程,而这些艺术家也会在直播中跟观众们进行互动,在各个节假日播放相关的面塑作品的教学,以此来让更多喜欢面塑的朋友继续观看和研究,同时也可以在短视频的平台上订购、售卖面塑作品,为线上的塑制品提供导流,让面塑的经济价值得以多方面的发挥。

3.2教育课程推广

面塑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民间文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开展面塑进学校的活动,邀请各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的非遗传承人,给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趣味盎然的实习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他们将会带着孩子们去制作一个动画角色,并且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以此来提高他们对面塑的兴趣。在自身作品中能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面塑的美,体会到制作面塑的快乐,从而真正地体现出教育意义。

3.3综艺节目推广

在日常生活中,综艺节目的热度和关注度都很高,于是,面塑艺人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民间文化的演出,来推广这项传统艺术。

例如郎佳子彧就参加了许多综艺节目:《开讲啦》《百心百匠》《最强大脑》《国潮改造家》等,还有地方电视台的春晚。

3.4线下活动推广

按照造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案置式、举签式和吊线式3种。案置式的面塑也有“东方的雕刻艺术”之称,是一种装饰艺术品,其制作作品大小由大到小;提签型塑料是将已成型的塑料制品插入一支竹棒中,方便搬运和陈列;吊线型的塑板就是把塑料的铁环放在上面,然后用绳子把上面的铁环挂起来,常用做鸟头造型。

在各大城市的集会、庙会、公园、夜市等地方,都有面塑艺人的影子,主要是做举签式、吊线式的面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客户需要的物品制作出来,比如动漫中的人物、可爱的小动物或者精致的鲜花,都能在这里引起很多人的围观、购买和学习。

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通过“对话”的转换,民间美术在民族文化建构系统中获得新的价值意蕴。而作为民间美术的代表,面塑制作也要去探寻它特有的美学意义的空间,目前要采取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方法,从而推动我国民间文化的蓬勃发展。应该珍惜和保护这项传统艺术,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江.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2]陈丽丽.手中自有像万千——两代"面人郎"手艺人与面塑的深厚情缘[J].文化月刊,2018(2):62-66.

[3]胡元骏,李溪竹,汤夙国.京城一绝“面人汤”[J].东方养生,2009(0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