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联动策略研究

作者

冷艳霞 闫勋华

山东省临沂市枣园中学 276038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和德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联动策略,以期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当前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当前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目标设定、内容衔接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下联动策略:一是明确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共同目标,确保两者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一致性;二是加强课程内容的统筹规划,实现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内容的无缝对接;三是创新实施方式,通过实践活动、社会服务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联动策略有助于提升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研究为初中思政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德育活动;联动策略;价值观教育;综合素质提升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塑造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与问题,尤其是在目标设定、内容衔接和实施方式上的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升德育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联动策略。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分析的综合方法,我们全面分析了当前情况,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联动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明确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共同目标、加强课程内容的统筹规划,以及创新实施方式,旨在实现两者内容的无缝对接和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联动策略能有效促进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整体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这为改进和发展初中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现状分析

1.1 初中思政课的现状

初中思政课作为中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课程,其现状值得深入探讨[1]。目前,初中思政课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尽管课程内容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度较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的结合,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和参与度[2]。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无法全面理解和准确传达课程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

再者,评价机制不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更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其道德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初中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形成。

初中思政课在现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只有通过改进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和完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在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1.2 初中德育活动的现状

初中德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当前初中德育活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德育活动的内容设置存在单一化倾向,往往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德育活动的形式局限于传统的班会、讲座等,缺乏创新和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德育活动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和系统的实施方法,导致德育效果难以准确衡量。参与德育活动的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德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影响了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4]。

德育活动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协调和整合不足,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和学科学习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程度不高,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5]。学校在德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和资源配置上也面临一定的限制,导致德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综合以上问题,初中德育活动亟需在内容、形式、评价和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与优化,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1.3 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目标设定、内容衔接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目标设定上,思政课和德育活动缺乏一致性的价值观导向;内容衔接上,两者课程内容重复与脱节现象并存,无法形成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实施方式上,思政课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持,而德育活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这些问题导致初中生道德素养提升的整体效果不佳,亟待改进。

2、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联动的必要性

2.1 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角色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思政课主要通过系统性、理论性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通过分析和讲解国家政策、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内容,思政课旨在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思政课不仅是理论教育,更应成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对复杂社会问题能力的平台。

相较于思政课,德育活动则更侧重于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具体的体验和参与,强化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形式,直接将学生置于实际情境中,使其能够亲身感受到道德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在德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的重要性,还能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形成对道德行为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由此可见,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价值观教育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一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理性思维的培养,另一个侧重于情感的体验和道德行为的实践。通过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联动效应,使学生在理解和认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更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最终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全面提升。这种联动不仅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2.2 联动策略对提升德育效果的重要性

联动策略在提升德育效果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明确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共同目标,可以在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实现目标统一,避免二者在教育方向上的冲突和重复,从而提升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统筹规划课程内容,有助于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使得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这种内容上的无缝对接,能够使学生在课内外都能强化所学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道德认知。创新的实施方式,如实践活动、社会服务和主题班会,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实践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使德育教育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通过这些联动策略的应用,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得以相互补充,进而提升了整体德育效果,最终实现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7]。

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发展的需求尤为突出。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联动不仅能够在知识传授上相互补充,还能在实践层面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联动策略,学生能够在思政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德育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巩固,从而实现知行合一。联动策略能有效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和脱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整体性、系统性的德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求[8]。

3、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联动策略研究

3.1 明确共同目标,确保一致性

在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融合过程中,明确共同目标是实现两者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关键[9]。价值观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部分,要求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目标设定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性。目前,思政课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理念的灌输,而德育活动则更注重实际体验与实践操作。唯有两者共同设定明确且具体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观教育的互补与协同。

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共同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期望。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都应成为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需细化目标,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规范。通过共同目标的设定,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保持同一个方向,避免各自为政、目标分散的现象[10]。

在明确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和思政课教师需不断沟通与协调,确保两者在总体目标上一致。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思政课教师和德育活动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目标制定,以实现群策群力。还需强化评价机制,定期评估目标实现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目标内容。这样能够确保思政课和德育活动在价值观教育中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统筹规划课程内容,实现无缝对接

在统筹规划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课程内容时,应确保二者在目标设定和内容安排上的协调一致。需要明确思政课和德育活动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共同目标,使两者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相辅相成。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避免重复和遗漏,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堂,通过具体案例、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使思政课与德育活动能够动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以确保德育效果的可测量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如课外阅读、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实现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无缝对接,提升整体教育效果。

3.3 创新实施方式,增强实效性和吸引力

为了提升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需要对实施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举办公益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社会服务项目,例如社区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则可以根据时代背景和学生需求,灵活设计讨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热情。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德育活动更具互动性与趣味性。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分析了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初中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在目标设定、内容衔接和实施方式上有脱节,影响了德育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项联动策略:一是明确思政课与德育活动的共同目标,确保两者在价值观教育方面一致;二是加强课程内容的统筹规划,使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内容衔接紧密,增强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三是创新实施方式,如实践活动、社会服务和主题班会等,提升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教育效果。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和方法限制,未来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长期跟踪获得更详尽数据。此外,未来研究可以比较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施效果,探讨不同年级学生的适用策略,研究思政课与德育活动对学生行为的长期影响,以评估联动策略的持续效果。本研究为初中思政教育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期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树理.浅析提升初中思政课育人功能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1,(36):56-57.

[2]祖照斌.小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思考[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29):0145-0146.

[3]陈光能.浅谈初中思政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策略研究[J].好日子,2022,(13):0016-0018.

[4]王玲玉.初中思政课融合党史教育素材策略[J].文理导航,2022,(28):79-81.

[5]李忠瑾.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发展建设论析[J].品位·经典,2023,(14):80-83.

[6]倪燕儿.初中思政课用图策略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0):72-74.

[7]尹朝勇.初中思政课中的德育方法[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9,0(12):43-44.

[8]秦慧越.初中思政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J].清风,2022,(04):54-54.

[9]马继念.初中思政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30):153-153.

[10]李伟.大思政背景下,初中学生主题德育活动实施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3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