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医院内耐药菌防控的影响
赵海涛
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 524000
引言:
医院内耐药菌的蔓延已成为全球医疗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导致院内感染的治疗难度大幅上升,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在这个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无疑是推波助澜的关键因素。一些医疗机构仍然存在抗菌药物滥用、治疗方案缺乏针对性、药敏监测不足等问题,使得耐药菌在医院环境中迅速扩散,形成恶性循环。医疗资源的紧张,使得院内感染的防控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涉及到医院管理、医疗成本控制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多个方面。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耐药菌的传播,将会带来更高的医疗支出、更长的住院时间以及更高的病死率。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优化临床用药方案,对减少耐药菌感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4 年 1 月 -2025 年 1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住院的患者 58 例为研究对象,以是否采取院内耐药菌防控措施为分组依据,采取前为对照组,采取后为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 29 例。对照组中男 19 例 ,女 10 例 , 年龄 33\~58 岁 , 平均 (38.35±4.73) 岁 ; 观察组中男 18 例 , 女 11 例,年龄 34\~56 岁 , 平均 (36.92±4.12) 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患者按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流程使用抗菌药物,不采取特殊的耐药菌防控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严格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控制医院内耐药菌传播的关键。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直接推动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严格的用药规范,使每一例抗菌药物的使用都经过科学评估,并符合最佳临床实践。
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需要精准匹配病原菌类型,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验性用药虽然不可避免,但不能成为长期依赖的模式。必须在获得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后,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方案,使用药更加精准。此外,针对某些高风险患者,例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长期住院患者,应有更严格的用药标准,以降低耐药菌定植和感染的可能性[1]。
抗菌药物的使用周期同样需要严格控制。许多情况下,临床医生为了降低感染复发风险,往往会延长抗菌药物疗程,但研究表明,过长的疗程不仅对治疗无明显帮助,反而会增加耐药风险。因此,医疗机构应明确不同感染类型的推荐用药时长,并定期复核用药指征,确保患者在合适的时机停药。
在药物剂量和联合用药方面,也需要科学规范。剂量不足可能导致杀菌效果不佳,而剂量过高又可能增加毒副作用。对于联合用药,必须建立明确的适应证,而不是简单地叠加多种抗生素,以期达到更强的抗感染效果。合理的联合用药应基于药理学和临床证据,而非经验判断[2]。
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不能仅依赖医生的自觉执行,而需要制度化管理。例如,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机制,特别是对于特定类别的抗菌药物,必须经过感染科或药剂科审核后才能使用。同时,建立电子病历监控系统,实时追踪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
(2)定期监测药敏结果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不能仅依赖临床经验和常规治疗方案,而应以精准的数据支撑。其中,药敏监测是评估耐药菌变化趋势、优化抗菌药物选择的关键环节。医院环境中的耐药菌分布具有动态特性,受到患者来源、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不能实时掌握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抗菌药物的使用很可能变得盲目,甚至适得其反,加速耐药菌的传播。
药敏监测的第一步,是建立完善的病原学检测体系。医院需要配备高效的微生物实验室,确保能快速、准确地分离和鉴定临床样本中的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实验室不仅要完成常规的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测,还要结合基因检测等手段,对多重耐药菌进行深度分析,明确耐药机制[3]。
药敏监测的实施方式,需要形成标准化流程。对于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科、烧伤科等高风险科室,应当增加采样频率,以便尽早发现耐药菌株的出现。在特定感染类型(如肺部感染、血流感染、术后感染)中,药敏试验应成为常规步骤,而非仅在治疗失败时才被考虑。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药敏监测的核 独的药敏试验结果,意义有限,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是长期、系统的数据积累。医院需要建立耐药菌 同时间段、不同病区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模式进行分析,形成趋势报告。这些数据不仅能指导 还能为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例如,某种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逐年上升,那么该类抗菌药物在未来的使用策略上就需要进行调整。
药敏监测的结果,必须落实到临床决策中,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医院应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将耐药数据及时传递给各临床科室,确保医生在处方时能获得最新的药敏信息。同时,药剂科和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干预,对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的科室或医生进行指导,必要时限制高风险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3)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培训
抗菌药物的管理不能仅依赖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更需要医务人员的认知转变和临床实践的持续优化。培训的核心在于提升医护人员对耐药问题的警惕性,使其具备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观念。错误的用药习惯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单个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加速耐药菌的扩散。系统的培训,能够打破经验主义的局限,建立以循证医学和动态监测为核心的合理用药体系。
培训的内容需要围绕抗菌药物管理的关键环节展开。首先,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病原学基础,了解耐药机制的发展过程。例如,β- 内酰胺酶的突变如何导致青霉素类抗生素失效,广谱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如何诱导耐药菌株的生存优势。只有深入理解耐药机制,才能在临床决策时作出合理选择[4]。
合理用药原则是培训的核心部分。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时,必须综合考虑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患者免疫状态等因素,而非仅凭经验决定用药种类和剂量。培训应结合典型病例分析,让医护人员理解短疗程、高剂量的策略如何降低耐药风险,如何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应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培训的方式决定了学习效果的落地程度。传统的集中授课模 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更适合的是基于临床案例的讨论和实操演练。例如,模拟不同感 病原学报告制定抗菌方案,并通过团队讨论评估合理性。这样的培训方式,能够促使医护 中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26.0 软件数据库进行统计,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的院内耐药菌感染率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院内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2.2 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 :住院时间


2.3 治疗费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表3 :治疗费用

3 讨论
医院内耐药菌的防控,并非单一环节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以及多层次的干预措施。抗菌药物的滥用与耐药菌的扩散存在直接关联,临床实践中的每一次不合理用药,都会在无形中为耐药菌提供筛选优势,使其在特定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关乎个体治疗效果,更是遏制医院内耐药菌传播的核心手段。精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是防控耐药菌的基础。传统的经验治疗模式,在细菌耐药性逐步攀升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危险。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细菌在短时间内积累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尤其在 ICU、血液科等高危科室,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精准施治,依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从源头上降低耐药菌株的选择压力[5]。合理用药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减少超级耐药菌的形成。部分耐药菌株在长期暴露于抗菌药物环境后,会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获得更强的耐药能力,最终形成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无效的超级细菌。医院环境内,由于抗生素使用频率较高,耐药菌之间的耐药基因交换更为活跃。如果抗菌药物使用缺乏规范,一旦超级耐药菌形成,将导致常规治疗手段失效,甚至引发院内暴发性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的突变机会,从而降低超级耐药菌的出现概率。抗菌药物管理的优化,还能够减少医院感染的传播风险。耐药菌的扩散,不仅仅取决于其生存能力,也与医院环境和医疗操作密切相关。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菌群失衡,使得耐药菌更容易在患者体内定植,并通过手接触、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合理用药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耐药菌负荷,从而减少其在医院环境中的传播风险。
观察组患者的院内耐药菌感 直接且 效的作用。数据的对比不仅反 合理用药的核心,在于精 药菌筛选压力。耐药菌防控的 观察组患 更加规范的抗菌药物管理, 治 少,进一步印证了科学用药的必要性。综上所述, 合理使 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黄琦 , 杨天富 , 姜成安 , 陈真飞 . 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与监测管理对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影响研究 [J]. 现代医院 , 2025, 25 (01): 140-142+147.
[2] 陈江鱼 , 段宝霞 . PDCA 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24, 47 (06): 696-699.
[3] 张凤琴 , 侯珂君 , 龙靖 , 祁永芬 , 马岩 , 丁峰峰 . 分级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效果 [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 2024, 15 (23): 173-175+186.
[4] 苏颖 . 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效果 [J].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 2024,34 (04): 148-150.
[5] 顾美虹, 陈秀萍, 陈朔晖, 孙伟, 童家维. 五级电子病历系统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 护理与康复 , 2024, 23 (08): 77-79.
作者简介:姓名;赵海涛,单位:,科室:疾病预防控制科,邮编:,出生年份:1978.09 ;性别:男;籍贯:河南泌阳;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中职,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与传染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