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德育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管燕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陵实验小学

一、小学数学德育教学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任,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然而,通过深入观察和探究发现,小学数学德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其一部分教师对数学学科德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价值,导致德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效落实。其二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过分关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对德育内容的渗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得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其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创新意识和有效策略,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学校层面缺乏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德育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家长对数学学科德育价值的认识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影响了德育教学的实施效果。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也不够充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缺乏清晰的路径规划,教学过程碎片化现象明显,难以形成系统的育人效果。

二、构建数学德育教学体系的有效策略探究

围绕小学数学德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深入挖掘数学教育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构建数学德育教学体系需要从学科特点和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出发,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挖掘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其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通过典型案例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为例,教师应当从数学计算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创设购物情境,通过超市商品的价格计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消费、如何精打细算,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理财能力。在讲解计算方法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其严谨的数学思维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环节,让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索不同的解题策略,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友爱品质。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应当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如计算植树造林面积、志愿服务时间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验算答案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在总结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数学德育课堂实践的创新路径探究

创新数学德育课堂实践路径需要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索。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将品德教育自然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活动,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有机统一。优化数学德育课堂实践需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通过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求实性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和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通过典型案例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课为例,教师应当通过创新课堂实践路径,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关于环保的情境:某小区居民一天节约用水的数据统计,通过加减法运算了解居民节约用水的总量,引导学生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在新知讲解环节,教师应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探索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在练习巩固环节,教师应当设计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应用题,如计算志愿服务时间、募捐金额等,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意识。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验证答案的正确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实践,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万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结论: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更新、体系构建、方法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通过分析当前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科学的德育教学体系,创新课堂实践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数学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戴胜平. 立德树人, 德育融合——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J]. 万象 ,2022(31):206-207.

[2] 安莉 .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界 ,2024(14):140-142.

[3] 王敏. 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融合的路径[J]. 吉林教育 ,2024(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