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企党员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

马震

沧州大运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沧州运河 061000

引言

大运河自古以来作为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局限,成为全球文化的瑰宝。在当代,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其党员群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尽管当前大运河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企党员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大运河文化传承的特点

(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与多样性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水利交通的功能,成为连接南北、融合多元的文化脉络。纵览大运河的历史,跨越的时空背景包涵了多个朝代和地域,承载着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功能。从古代的水利工程、商贸流通,到地方风俗、民间艺术,再到今天的旅游文化,均在大运河的广袤河道上得以交汇与发展。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深刻影响了沿线各地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发展。

(二)传承途径的多样化与时代性

在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传承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途径。尽管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传统的方式,如口述历史、实物保护、民间习俗的延续等依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方式也逐渐展现出多样化和时代性特征。

(三)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它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大运河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与创新,而其传承过程中的文化力量,也能够推动现代社会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多个层面 [1]。传承大运河文化能够在精神文化上促进社会凝聚力,提升公众对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企党员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面临的问题

(一)政治意识的提升与文化责任感的增强

国企党员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政治意识的提升和文化责任感的增强。作为党员,他们不仅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起到示范作用,更应在文化传承上担负起历史使命。尽管党组织在许多国企中已经注重将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管理体系,但在具体实践中,许多党员仍未能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与深远意义。部分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过于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文化传承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导致文化自觉性和责任感的不足。由于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党员未能有效将文化传承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缺乏相应的文化引领力。

(二)文化传承与企业经营的结合度不高

在许多国企中,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合度尚不高,导致文化价值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尽管部分国企已在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开展了初步尝试,诸如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品创新等,但这些努力往往停留在表层,缺乏与企业核心经营战略的深度融合 [2]。大运河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能够为企业赋予独特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现实中许多国企的文化传承工作并未被充分纳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中,甚至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上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在大运河文化的实践性传承过程中,企业经营的目标、资源的配置以及文化创新的实施缺乏紧密协调,致使文化与经济的联动效果未能实现最大化。

(三)组织体系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国企党员在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过程中,还面临着组织体系与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许多企业的文化传承工作常常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和资源支持,导致文化传承活动的实施效果不显著。在一些国企中,文化传承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往往缺乏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党组织内部相关职能的划分和责任的落实不够明确,导致工作落实的力度不足。文化传承所需的资源配置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问题。部分国企对于文化传承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较为有限,导致在开展相关活动时面临诸多困难。在资源的分配上,企业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的直接产出,而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需要持续的投入。

三、优化国企党员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的对策

(一)加强党员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

要确保国企党员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应当强化其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党员作为国家重要事业中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特殊使命。大运河不仅仅是历史遗迹,它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要求党员具备更高层次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自觉,这不仅仅是对其党性修养的要求,更是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通过党组织的学习平台,持续提升党员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使其全面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与现代价值。对于文化责任的担当,党组织可以采取多维度的培养机制,将文化传承纳入党员日常教育和实践活动中。

(二)深化企业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文化部门的责任,更应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密切结合。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包含了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国企党员应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将文化的传承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机结合[3]。文化传承与企业经营的深度融合,要求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将文化因素纳入决策考量范围,视其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重要资源。国企应当鼓励党员不仅仅在文化项目的支持上发力,更要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层面,体现文化元素的渗透与应用。

(三)优化资源配置与组织机制建设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国企党员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与组织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国有企业在文化传承的实际工作中面临资源投入不足、管理模式僵化等问题,这直接制约了文化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在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责任落实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调整和优化。企业应当明确专门的文化传承部门或职能小组,赋予其相应的领导地位和职能权限,确保文化传承工作的高效实施。党组织应当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整合内部资源,鼓励各部门协同合作,共享文化传承所需的人员、资金和技术支持。

结论

国企党员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不仅是文化自觉的践行者,更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推动力量。通过提升党员的文化责任感和自觉性,国企能够在保护与弘扬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优化国企内外部资源配置,完善组织机制,将文化传承融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也能有效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本刊记者 . 沐运河清风 倡廉洁文化——统计系统在京部分单位主题党日共建活动侧记 [J]. 中国统计 , 2024(5):59-60.

[2] 张晨萌 , 韩非 , 申静超 . 放大杂技优势 赋能乡村振兴 [J].共产党员(河北), 2024(11):27-28.

[3] 郑海鸥, 张贺, 王珏. 千年大运河 文化永流传[J]. 党员文摘,2023(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