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高巍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春区育林小学 邮编:153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教学方法有时难以让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情境教学法如同一盏明灯,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它能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理解,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将深入探讨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场景或故事,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中,比如在童话阅读里营造奇幻情境。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在古诗教学中,创设画面情境能辅助理解诗句含义。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想象,在科幻类文本阅读中能有效拓展思维。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与角色产生共鸣,在亲情类课文中感受温暖,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文本内容创设情境
1.角色扮演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有人物角色和对话的文本,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通过模仿角色的语气、动作和表情来演绎故事。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本,体会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威风,这不仅使他们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刻的记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画面还原情境
对于一些描写优美景色或场景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想象来还原画面。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语句,然后让学生尝试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桂林山水画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能更直观地理解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含义,感受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续写与改写情境
针对一些情节丰富或留有悬念的文本,可以创设续写或改写情境。以《坐井观天》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会不会跳出井口,如果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寓意,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拓展文本的内涵。改写情境则可以改变故事的某个元素,如改变《司马光》中救人的方法,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重新审视文本内容。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1.家庭生活情境
许多小学语文课文内容都能与家庭生活相关联。在教学《妈妈睡了》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妈妈睡觉的样子,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自己的点滴场景,如妈妈做饭、洗衣等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温馨的回忆去阅读课文,更能体会文中孩子对妈妈的爱,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2.学校生活情境
学校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创设情境。在教授《大青树下的小学》时,可以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文中少数民族小朋友的学校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学校里的课间活动、同学之间的友谊等,通过分享自己在学校的趣事,再阅读课文,感受不同民族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校园生活。
3.社会生活情境
将社会热点话题或常见的社会现象引入阅读教学情境中,能使阅读内容更具时代感。例如在学习关于环保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行动,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新闻视频或展示图片,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从文本中寻找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
1.动画情境
对于童话故事或神话传说类的课文,利用动画来创设情境是非常合适的。比如在教学《神笔马良》时,可以播放根据该故事制作的动画片段。动画中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观看动画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对比动画和文本的不同,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2.音频情境
在一些诗歌或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教学中,音频资源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例,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包含秋天各种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然后再朗读课文,使他们在音频营造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和宁静,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视频情境
当教学内容涉及到历史事件、地理风貌等知识时,视频资源能为学生呈现更直观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播放关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的纪录片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看到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海鸟等,仿佛身临其境。在这种情境下阅读课文,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通过问题引导创设情境
1.启发式问题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构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想到什么办法来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呢?”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再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司马光的机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链情境
针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可以设计问题链来创设情境。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以先问:“周瑜为什么要让诸葛亮造箭?” 接着问:“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做了哪些准备?” 然后再问:“草船借箭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最后结果如何?” 通过这样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清故事的脉络,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意义重大。合理运用其策略,能让阅读充满趣味与活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让情境教学法更好地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打开阅读新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赵艳梅.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快乐阅读, 2013(6):1.DOI:10.3969/j.issn.1672-8203.2013.08.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