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金”改革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学评一体化”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郝晓嫣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数字艺术学院 重庆 400014

1. 研究背景

在教育部全面推进“五金”建设与新工科改革的战略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驱动着高等教育深刻变革。混合式教学作为融合线上资源与线下互动的创新模式,既是落实“金课”建设的关键路径,更对其评价体系提出新挑战:传统总结性评价难以量化学生学习的过程评定,标准滞后与监控缺位问题制约“金课”质量发展[1]。

市打造“西部现代建筑产业高地”的目标亟需复合型设计人才支撑,职业院校设计类课程需强化产教协同与实践能力培养,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需求具有典型代表性。混合式教学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契机,但其评价环节面临三重现实挑战:标准模糊导致评分主观化,学生能力提升方向不明确;既有指标难以适配课程的创新性要求 [2];线上学习监控停留于浅层数据,缺乏深度学情诊断[3]。

基于此,研究团队整合混合式教学理论与“五金”要求,拟定评价指标框架;采用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其中含高校学者、建筑企业从业者等,修正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了针对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学评一体化”评价体系。

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因此,评价要以课程目标导向为原则。根据相关文献和课程特点研究分析,评价指标的拟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原则。

① 科学性:因教学目标需明确界定,故采用德尔菲法整合专家共识,并运用 AHP- 熵权模型确定指标权重,由此形成系统化评价框架,最终保障体系的客观性与有效性[4]。

② 发展性:遵循“三个有利于”准则,即学生能力发展、教师教

学改进、管理制度完善。通过动态迭代评价指标,既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又强化混合式教学优势,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③ 系统性:指标需覆盖教学全要素,明确层级结构;通过平衡整体性需求与个体指标效用,确保评价体系既完整统一又精准高效。

④ 可测性:为达成可信评价结果,要求指标表述具体直观,难量化要素转为观测点;借助平台数据采集功能,实现教学效果的可操作化测量 [5]。

3. 评价体系指标拟定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① 既需掌握建筑规范、材料工艺等理论知识,又需培养空间美学、创意表达等实践能力;

② 教学实施强调“虚实结合”的混合式场景,线上资源需支撑制图、建模等技术训练,线下课堂则侧重方案研讨、材料实验等深度互动;

③ 从基础软件操作到综合项目设计,各阶段均需设置差异化的评价标准。这些专业特性决定了传统单一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教学质量。

研究团队设计的评价一级指标包括反映系统化教学的“学习设计”、检测创意培养开发的“学习环境”、监控技术训练的“学习过程”及验证多元性成果的“学习效果”四个内容,全面衡量教学成效。

其中,“学习设计”通过目标、策略与方法三方面设计指导教学活动全程开展,是本评价体系的基础指标;“学习环境”指标由学习支持与资源双维度构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学习过程”指标依据混合式特征从环节、内容、参与及考核四个维度反映教与学行为;“学习效果”指标包含学生学习意愿与能力、教师教学质量双主体评估。

初步拟定指标表格如表1 所示。

表1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4. 指标修正与权重

4.1 修正策略

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优化:精选 10 名校内外专家及一线教师,通过问卷星平台发送咨询问卷;专家按 5 分制对指标重要性评分并提出建议;经两轮反馈修订,直至达成共识,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

4.2 修正内容

1. 合并重叠指标

针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标,因它们在内涵上存在重叠,影响了评价的明确性。因此,将这两个指标合并为“学习策略”。

2. 新增监控功能

考虑到混合式教学对于学习支持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生于学前、中、后阶段在学习平台上自学过程的监督,新增了一个三级指标:“平台应具备强大的在线学习效果实时监控功能”。

3. 明确时间分配

由于该专业对于制图技术、美学拓展等的学习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讲授课堂,在线上与线下学习环节的时间分配方面,专家们修改原有指标为:“线上线下学习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线上学习时间应占总课时的 30% 至 50% ”

4. 精简内容指标

“学习内容”指标中,关于内容的两个三级指标表述含义有重复,修正为“内容清晰、科学,重难点分明,对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实施分层设计”。

5. 简化意愿指标

“学习意愿”指标中,对于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的多个细分指标存在内涵重叠,现将其合并:“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展现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精神”。

6. 对接培养目标

在 " 学习质量 " 评价指标的优化过程中,专家们着重强调与专业培养标准的关联性。经修订后的表述为:“指标需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衔接,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发展和素养培育方面达成预期学习成效,对课程及教学的满意度高”

4.3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结合专家的修改意见,将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汇总后,得到了修订后的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2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表

该评价体系的构建紧扣“金课”建设标准,以学习过程与成果双维度动态评估教学质量,并在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中完成初步实践,为土建类专业“金专”认证与“金课”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建议职业院校将本体系纳入“金课”质量监控框架,教师可基于评价反馈精准调整教学策略。未来将持续完善指标的科学性与适应性,为“五金”协同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由于研究时间及精力所限,专家咨询范围集中于地区,尚未充分吸纳全国多元学科背景,尤其还缺少不同“金专”建设点的反馈。此外,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后续研究中将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征展开差异化评价指标修正,同时增加教学迭代的实证数据支撑,进一步提高评价体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程萍.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五金”新基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J]. 当代职业教育 , 2025, (04): 57-66.

[2] 秦程现 , 任永波 . 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样态与策略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45(29):37-44.

[3] 纪兆华, 黄杰, 张鹏. 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评价助力“五金”建设研究 [J]. 科技资讯 ,2024,22(23):18-21.

[4] 廖晋敏 . 学习者视角下中职混合式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D]. 吉林农业大学 , 2024.

[5] 李晓婷 . 面向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 2023.

2024 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24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