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大运河文化背景下预备党员价值引领研究
陈婉瑜
沧州大运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沧州运河 061000
引言
沧州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命脉,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运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价值体系,逐渐成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预备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关键,尤其是在当下多元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大运河文化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已成为学界与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沧州大运河文化的价值特征
(一)历史沉淀与文化底蕴的厚重性
沧州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隋唐大运河开凿至今,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其所承载的文化象征着时间的深度与历史的广度。大运河不仅是物资流通的纽带,更是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载体。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河道两岸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大运河文化的厚重性,在于其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还有沿岸人民在长时间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
(二)开放包容与交流互鉴的多元性
沧州大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水上通道,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更加速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种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成为了大运河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运河两岸的商贸活动、民族交往,以及思想的碰撞,使得沧州大运河文化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特性[1]。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哲学思想,汇聚在大运河的水域之上,形成了富有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体系。预备党员的价值观形成与传承,能够从这种文化互动中汲取思想精华,培育一种宽容、理解与创新的精神。
(三)坚韧不拔与创新发展的时代性
沧州大运河的历史轨迹,不仅仅是物理上河流的延展,更是社会变迁、文化创新的生动写照。在古代,大运河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进入近现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文化内涵不断得到时代的重塑和创新,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时代性。沧州大运河文化的坚韧不拔表现在其克服了无数自然和人文的挑战后依然屹立不倒,而其创新发展则体现在当代社会对其文化价值的重新解读与融合。
二、沧州大运河文化引领预备党员价值的现实问题
(一)文化认知的浅表化与碎片化
沧州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对其深层次内涵的认知却显得相对浅薄。在许多预备党员的教育实践中,运河文化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更多的是对其作为历史遗产的符号性认知,缺乏对其背后深刻精神价值的理解 [2]。大运河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互动、民族融合、历史积淀等多维度的内涵,而这些复杂的文化特质并未被充分挖掘并有效传递给预备党员。文化教育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各类教育活动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播而忽视了文化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导致预备党员对于运河文化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难以在思想层面形成对其价值的深刻认同与内化。
(二)价值引领路径的单一化与功利化
在当前的预备党员教育中,价值引领的路径常常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与理论学习,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教育的重点多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价值引领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长久以来,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将价值引领局限在了一个较为狭窄的框架之内,无法真正激发预备党员的内在动力,也难以帮助他们形成对社会复杂性与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功利化的倾向也逐渐显现。在这种倾向下,党员的价值引领容易趋向短期化、表面化,过度注重如何满足外部评价标准,忽略了价值引领内在的思想深度与长远目标。
(三)文化与价值教育的融合度不足
沧州大运河文化的教育与党员的价值引领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脱节现象。虽然大运河文化本身具备深厚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但在党员教育实践中,文化资源的使用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与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效融合。党员教育主要依赖理论课程和政治学习,文化教育虽然被视为补充部分,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预备党员的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并未与其价值引领目标实现有机结合,导致文化价值的教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三、基于沧州大运河文化的预备党员价值引领优化对策
(一)深化文化认知,提升价值引领的思想厚度
沧州大运河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涵应当成为预备党员价值引领的源泉之一。针对当前文化认知的浅表化问题,必须采取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文化教育手段,使预备党员能够从历史的维度、地域的特色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中,全面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在精神 [3]。文化认知的深化不仅要求教育内容的广度,还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强调从个体历史意识的培养到群体文化认同的塑造等多个层面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应仅仅限于对文化符号的罗列,而应当通过历史背景的解读、文化发展的脉络梳理,使预备党员在思想上获得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创新教育方式,拓展价值引领的路径广度
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党员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现代预备党员的需求。必须创新教育模式与手段,构建多元化、互动化的价值引领路径,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党员思想教育需求。当前的教育体系多依赖于单一的理论灌输与书本知识,这种方式难以激发预备党员的内在兴趣和思维深度,创新的教育方式显得尤为迫切。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社会实践等方式,可有效增加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和现实性,让预备党员在参与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三)推动文化融入,增强价值引领的内生动力
在预备党员的价值引领过程中,文化的深度融入显得尤为关键。沧州大运河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内生动力,能够从根本上激发预备党员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然而,当前文化与价值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未能充分将文化教育的内在力量转化为党性教育的推动力。必须探索将文化资源与价值引领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使文化自觉转化为价值自觉。这一过程中,运河文化作为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文化符号,不仅能为预备党员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指引,还能通过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推动党员自我意识的觉醒。
结论
沧州大运河文化作为深厚的历史遗产,为预备党员的价值引领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深入分析其历史沉淀、开放包容性以及创新发展性,可以看出,大运河文化不仅为预备党员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其党性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尽管当前预备党员教育存在文化认知浅表、价值引领单一、文化与教育融合度不足等问题,但若能在教育过程中深化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创新教育方式,并有效推动文化与价值教育的融合,必将显著提升预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媛媛 . 协同创新视域下沧州大运河非遗保护与利用 [J]. 河北画报 , 2023(1):13-15.
[2] 宋萍 , 陈振岗 . 基于沧州大运河文化视角的美术教学资源整合与创新研究 [J]. 美术文献 , 2024(12):77-79.
[3] 魏胜男 , 于君 , 付伟 . 遗产廊道视角下打造沧州大运河文旅营销新亮点 [J]. 文化产业 , 2024(14):151-153.